一个缺乏想象的时代
每年6月底7月初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总是家长、考生忙碌的时候,因为他们要根据自己的考分选择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同时,这也是一个学者和媒体很忙的时候,因为他们会就每年的考题和考分开始进行统计、评论和反思。高考作文分数的统计结果,就让张鸣感到“不吐不快”。在他看来,在广东一省,满分60分的作文,评论才37.8分,仅仅有15篇满分作文,零分作文却有1670篇,这本身就令人失望。但是,更为令人失望的是,广东的作文题“你想生活的时代”,这是一个旨在激发考生想象力的题目,结果却让习惯了套路和不需要发挥想象力的答题做法的考生们无所适从,在满分作文中,有好些都是说喜欢生活在当下的。在张鸣看来,这实在是一个想象力匮乏的表现。张鸣的分析表明,这种想象力缺乏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本身是和想象力为敌的。比如,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对于一篇范文的解读,首先是将其分解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背景,沿袭的仍然是当年苏联专家给我们的建议。这种“又红又专”的教学模式,加上“背好就能考好”的思维方式,变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强”范式,任何人都无法从中逃避。于是乎,写作文成了对一个个固定套路的模仿和操练,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散文,都有一个严格的写作“模板”来使用。语文老师、考生和阅卷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合谋”的共同体——对于任何一个题目,只要你按照这个方式教,学生按照这个方式写,那么,阅卷人就应该按照这个方式给分,八九不离十。在张鸣的笔下,写作文变成了八股文,扼杀了考生的想象力。张鸣的批评多少让我们想起了学界对于八股文褒贬不一的争论。反对派认为,八股文限制了考生的想象力,而赞成派则认为,八股文具有一种“平均化”的力量,即这些固定的写作套路是给了那些可能没有多少写作才华的人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写出可接受的文章出来。张鸣的批评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立场,认为人人都需要想象力的发挥,他假设,人人都有写作方面的才华和想象力,但是,务实派对此的批评或许是,我们怎么可能想象所有人都是莎士比亚、济慈、普希金?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当把培养文学巨匠当成自己的任务,而应当是保证人人都具备一定的语文写作能力。培养这种可接受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或许莫过于这种模式化的写作套路训练。这场辩论应该还会继续下去。——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
一个缺乏想象的时代
Monday, July 2, 2012
点击这里,阅读《南方人物周刊》上的原文。
http://www.nfpeople.com/
Copyright © 2004-2012 南方人物周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