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的社会充满不信任感

最近在中国流传一则揶揄的短信,大意是说现在做好人难,如果有老人摔倒,那么,旁边的救助者在准备献爱心去救助老人的时候,应当事先准备好一份协议书,让老人签署,说明是自己摔到的、与他人无干。这则揶揄的短信反映的是中国当下社会当中不信任感的蔓延和信任的缺失。孟子看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在于我们有广泛的同情心,而平常如果在马路上,当我们看到老年人不小心摔倒,自然而然的同情心都会驱使我们去帮助摔倒的老年人,但是,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件,却是受救助者“反咬一口”,出于私利的考虑,硬说是救助者“惹的祸”,要求救助者赔偿医疗费。本来是献爱心,结果却卷入纠纷,这对于许多人而言,无异于“农夫与蛇”的悖论。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看到有人、特别是老年人摔倒,许多人会倾向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哪怕是同情心再强的人,在救助别人之前,都必须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救助行为会不会给自己惹麻烦。这种不信任感的蔓延,沈杰归纳了几个原因。首先是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变迁过程中信任支点的松弛,其次是社会整合机制运行中的失当对社会信任状况造成了一定的毁损。因此,要保证社会信任的良好态势,必须要建立正向性的激励机制(比如:设立见义勇为奖)的同时,还亟须建立一种长效的惩罚机制。沈杰在最终走向了法律主义的倾向,在他看来,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可以推进社会信任,由此,社会成员对于遵守规范从认知开始,逐渐加以接受,直至实现内化,最后达成服从。这是一个始于法律、终于法律的过程,“社会信任的建立便从一个敬畏法律的阶段,进入一个享用法律的阶段”,这样的法律主义是不是能够成为拯救我们当下社会冷漠普遍化的现实,还有待观察。——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

为什么今天的社会充满不信任感

沈杰
Monday, October 17, 2011

       点击这里,阅读《中国青年报》的原文。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者。

Copyright © 中国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