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邻为壑的汇率战
新的一年伊始,我们对于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究竟应该抱有怎样的一种展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供了一个相对悲观的视角。他认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可能或导致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实际上,美国的这一货币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服务本国利益的基础上。这种只顾本国、罔顾他国的货币政策无疑是对全球化浪潮的一个反弹——对于美国这种不负责任、只顾本国利益的货币政策,新兴市场报以同样保护性的金融政策,进行资本管控、资本利得税、汇率干预以及低利率,作为应对不受欢迎的资金流入的措施和手段。这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其结果,就是全球化浪潮的逆转。当然,斯蒂格利茨仍然愿意在他比较悲观的视角之上加入一个相对乐观的愿景。比如,各国领导人能够启动全球性储备货币的工作,进行全球金融监管。G20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全球经济合作理事会。同时,世界有望就一个真正的发展性贸易回合取得进展,而欧元能存续下去,这样,全球金融市场能够结束震荡,进入相对稳定的平稳期。斯蒂格利茨的愿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全球秩序构建的想象,这种想象,对于一个饱受经济危机打击的世界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
以邻为壑的汇率战
Friday, January 7, 2011
点击这里,阅读《FT中文网》上的原文。
本文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http://www.ftchinese.com/
Copyright © The Financial Times Ltd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