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的“伯南克因素”

最近,中国经济连受打击。先是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逼近5%的危险水平,而后,股市遭受重创。为此,中国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面对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飞涨的价格,再次加息的压力也骤然增加。那么,为何中国在经济复苏之势未稳之际就开始加息?对此,《福布斯中文网》刘胜军的解释是,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伯南克因素”,即伯南克主导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刘胜军看来,伯南克在“全球储蓄过剩假说”基础上提出的定量宽松政策根本没有办法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经济。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目前处在“去杠杆化”的阶段,是缘于过度负债消费的回归。被定量宽松政策软化的美元并不会促进美国产品的出口,因为美国的出口并不是以价格敏感型的初级产品为主。相反,即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美国消费者的需求也将转移至中国以外诸如印尼、越南等东南亚的低成本国家,而不会回到美国国内。这一政策对于拯救美国经济毫无用处,在冲击中国经济方面却是颇有威力。根据刘胜军的分析,该政策刺激了全球通胀预期,将进一步加大中国资产价格膨胀压力。为了达到资产保值的目标,居民会把资金从低回报的银行体系转向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和一般商品市场。而且,“中国的良好经济发展势头、人民币较大的升值想象空间,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热钱追逐的理想目标,热钱的涌入将使得央行面临很大货币政策对冲压力”。这个“伯南克因素”,很可能成为一个反向影响中国经济的力量。——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

中国通胀的“伯南克因素”

刘胜军
Sunday, November 21, 2010

        点击这里,阅读《福布斯中文网》上的原文。

Copyright @ 2010 Forbes.com Inc 福布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