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选举表明公平全球化能够取得成功

印度国民大会党在近期选举中的大获全胜不仅对印度国民意义非凡,对全世界的公民来说也是意义深远。作者萨达纳德•杜海姆(Sadanand Dhume)认为,这一现象表明民主和发展可以携手并进。这个被认为在金融危机中仍将获得5%经济增长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典范。印度在实现这一增长速度的同时,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拥有世界最多选民人数,并享有充分的多元主义。这一切证明了民主制度并不只是一种西方现象。但其意义并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的胜利。国大党的胜利表明,印度国民赞同那种兼顾精英和平民之利益的公平全球化的中间路线。请注意,国大党的主要竞争对手从左右两翼夹击该党。在右翼方面是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 (BJP)),它是印度主要的民族主义党派。由于国大党获得了近乎多数的选票,所以它将有机会进一步改变政治前景,尽管该党的领导层在过去曾表现出遏制突变的保守主义倾向。 最后,“与世界融合”这一印度中间路线的胜利,证明了民主、发展和全球化不仅可以并存,而且还能够帮助大多数人。——耶鲁全球在线

印度的选举表明公平全球化能够取得成功

民主和发展是选举的获胜者
萨达纳德•杜海姆(Sadanand Dhume)
Thursday, May 21, 2009

华 盛顿:印度国大党在近期选举中令人瞩目的胜利,给全球化注入了一帖强心剂。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印度人都支持渐进性经济改革的政策——包括向外国投资的开放 政策——只要收益也能够逐渐为国内广大的农村人口所享有。国大党的胜利表明:一个支持全球化和民主的政府,只要其政策被认为能使大多数人而非只是一小撮精 英受益,就可能在一个贫困国家中取得成功。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是一位举止儒雅、被誉为在大约20年前就率先反对印度采取闭关政策并支持全球化的经济学家。这次选举是他的胜利,也同时回答了另外两个长期争 议问题:民主和发展能携手并进吗?贫穷的国家可以和富有的国家一样采取包括宗教多元、言论自由等基本的民主价值观吗?印度的经验与全球化的另一个典型中国 的经验不同,前者对这两个问题持肯定态度。虽然全球经济在衰退,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预计今年印度的经济增长仍可达到5.1%,明年有望达到6.5%, 进而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发动机。印度以保守方式管理的银行逃脱了华尔街那糟糕的影响。至于价值观的问题,印度人民党第二次大败于多宗教背景的国大党表明, 如果得到恰当的培育,多元主义将成为一种普适价值,而并非只是一种西方的价值观。
从许多方面来看,这场选举的直接意义并不在于 它承诺了些什么,而在于它避免了什么——它避免了一个头脑发热的混合政府,充斥着建立在地方主义和种姓制度之上的政党,无力为国家确立一个有连贯性日程表 的。反观之,在印度独立的62年中,除了其中的11年外,国大党几乎一直统治着印度。这次它以近20年来最佳的表现重返政坛——在议会众议院543个席位 中获得了206个席位(自从2004年获得145个席位以来)。这使它所领导的联盟——团结进步联盟(the 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能轻易获得多数席位,而这实际上确保了新政府能够顺利地完成它的五年任期。
印度共产党在即将换届的议会中拥有的61个席 位,在这次选举中的失败使他们失去了其中将近三分之二的议席。这也使得新政府不必依赖那个经济和外交政仍策立足于冷战思维的政党。去年,要与美国签署了一 项关于民用核能的协议,印度共产党就没有支持即将下台的国大党政府。在此之前的漫漫四年间,印度共产党人都在阻碍经济改革的进程。他们在两个主要阵地—— 西孟加拉和卡拉拉邦的决定性失败,为印度带来了一个可以说是自独立以来立场最为中立的议会。印度教的右翼力量也萎缩了。印度人民党在1998年和2004 年间领导了印度联合政府,但是在这次选举中,其席位骤减至122个,是1991年以来最差的表现。除非它能找到一种途径使自己得到那些更自由主义的印度教 教徒、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拥护,否则它会面临永远沦落为反对党的境遇。
至于经济政策,国大党的胜利使辛格有机会重新 启动曾一度被背弃的改革议程。这一议程将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提高效率,进一步使这个国家融入全球经济。政府倾向于放宽外国资本在保险、银行、零售领域的最 高投资限额。基础建设的投资仍将处于首要地位。不过,虽然辛格和他的经济团队从理性上来说更倾向于改革,但从感性上来说,他们却致力于渐进性改良。(印度 在1991年的初期改革,是由当时的国际贸易收支危机所引发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念所致。)那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变革——比如说如何修改 劳动法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劳动法规定使工厂很难解雇工人,进而限制了人们对制造业的投资——可能仍会被暂时搁置。一项针对农村贫困人员的、耗资巨大但实施 情况不均的“就业保障计划”将极可能得到扩大实施。这是政府对平民百姓承诺中的核心内容,并被政党的战略家们誉为有助于他们抵制国内政治中所存在的那种“ 反对现政府”的常规模式。
在外交政策方面,左派大举获胜,右派遭到挫 败。这为国大党提供了更大的运作空间。美印关系随着冷战的结束而逐步加深,不再受制于印度共产党对华盛顿的白眼。印度人民党在选举中的策略都集中于政府对 巴基斯坦所支持的恐怖主义(包括去年11月恐怖分子对孟买的袭击)笨拙的处理手法。人民党的失败使国大党更容易重开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谈判,如果有 事实证明后者已经修改了它的方针的话。
在地区问题上,印度将继续利用发展资助和制度建设来拉拢阿富汗的温和政见者。在巴基斯坦,印度与美国的利益相一致——圣战运动者们插手核武器的问题,会使新德里和华盛顿的政府要员们一样难以入眠。
巴基斯坦自己孕育了其领土内的激进穆斯林问 题,现在才迟迟对之予以镇压。如果为了回报巴基斯坦政府的这一做法,奥巴马政府试图让印度做出某些妥协的话——无论是在喀什米尔还是在阿富汗——这方面的 任何努力都将被后者全然拒绝。在印度看来,那种做法相当于鼓励伊斯兰堡——和瓦哈比沙特阿拉伯一样——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激进逊尼派的出口地。
同时,印度将继续游说争取在扩大后的联合国安 理会上获得永久成员国的席位。印度也将欢迎国际决策机构从工业化民主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G-8 )转变为更具有代表性(但也更难管理)的二十国集团(G-20)。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它将继续(与中国一起)要求用人均排放量而非总体排放量来评估各 国,并认为从道义上来说,富国应该承担延缓全球变暖的主要费用。关于贸易问题,降低印度农业税、提高劳动力尤其是技术工人流动的政策实际上已经是铁板钉钉 的事了。
然而从长远来看,印度的全球影响力在很大程度 上并不是由它制定的政策量所决定的,而是由两个中心议题所表明的迹象所决定的,这两个中心议题使印度区别于中国和大多数伊斯兰国家:民主与发展的兼容性以 及贫困与人权的并存性。在过去的五年里,印度平均每年经济增长达8%,这表明民主和发展可以携手并进。然而同时,中国的人均富裕程度已经是印度的两倍,而 这一差距正在扩大而不是缩小。除非印度能迅速地缩小与中国以及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差距,否则其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将主要是针对那些把民主制度视为目的本身的 工业化国家,而不是亚洲和非洲国家。,而中国的成功在亚洲和非洲激起的是嫉妒而不是义愤。
尽管如此,印度的人权纪录虽然远非完美无缺, 但它的国民却比中国和大多数伊斯兰世界的国民享有更高程度的个人自由。人们可以在电视中说印度总理是傻瓜,可以组织反政府的示威游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信 仰进入寺庙、教堂或清真寺。我们不可能用经济价值来评价上述权利。最后,在印度信念背后的强大象征作用将成为这个国家影响力的最大源泉。

萨达纳德·杜海姆是华盛顿地区亚洲协会的会员,也是《我的朋友:狂热者》这本关于激进伊斯兰游记的作者。他的下一本书将探讨全球化对印度的影响。

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