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才回流

I虽然仍有印度人出国工作或学习,但是越来越多的移民国外的印度人却选择回归故里寻找机会。前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史蒂芬•雷默(Steven Raymer)教授说,“据估计,自2003年以来,仅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就有大约50000到60000人次从海外回到印度,大多数回到了新德里,海得拉巴和班加罗尔的郊区,班加罗尔尤甚。印度人将这一现象称为‘人才流入’(brain gain)”。但他们的返乡之路可能并不会全部用金子铺就:当前的经济危机给IT服务行业蒙上了阴影,为了减少成本,一些印度公司甚至要将在墨西哥和中国的外包业务转到越南和菲律宾等更便宜的地方。印度政府为持有外国护照的印度人延长双重国籍的期限,延长免税期,以及保证拥有除耕地以外其他的一切权利。逆向移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调整,但是对这些归来者来说,这是一个比较东西方理论、过程和文化的宝贵机会,或许这会推动技术发展走上一条更具创新性和回报的轨道。 ——耶鲁全球

印度人才回流

越来越多移民西方的印度人将班加罗尔看作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黄金宝地
史蒂芬•雷默 (Steven L. Raymer)
Friday, December 5, 2008
班加罗尔海湾地区:移民返迁给印度带来新的生机,国家受益于”人才流入”(摄影:史蒂芬.雷默) Enlarge image

班加罗尔: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曾经秩序井然地坐落着殖民地时期的建筑和精心维护的花园之中。但是现在这一地区的居民们却不得不戴上耳塞,来抵挡 降街道上强大的噪音。印度返乡的技术人员是这些噪音的源头之一,之前他们移民西方,曾被哀叹为”人才流失”,现在这些印度移民归来,带回了自己的外国护 照,外国银行帐户和有时候更为西化的家人, 使得班加罗尔成为软件工程公司和一些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中心的聚集地——不管是人才还是资金。

        班加罗尔的热闹景象是逆人才外流, 或逆向移民的典型代表, 这种现象将印度推向了世界舞台,而这在几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虽然仍然有印度人去国外工作和学习:有纪录显示现有8 万名亚裔印度学生就读于美国大学,但是这类新的印度侨民却回到印度,带回自己熟悉的西方行为方式,使印度充满了生机。据估计,自2003年以来, 仅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就有大约50000到60000人次从海外回到印度,大多数回到了新德里, 海得拉巴和班加罗尔的郊区,班加罗尔尤甚。印度人将这一现象称为“人才流入。”

         在班加罗尔的新国际机场,一架架来自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和新加坡的飞机抵达这里, 满载海外归来的印度儿女,他们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位,将与祖国母亲重聚。在这次全球金融风暴之前,印度经济一直在以每年近百分之九的速度增长。他们中有 些人曾在美国各大城市招聘会上找到工作。在美国有232万人是印度血统。大多数人说,他们返回印度是因为这里有诱人的薪酬,能够提供一个能与美国相比的舒 适的生活,并且这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其他的人是想跟老迈的父母住的更近一些。

        班加罗尔拥有1000多个信息技术公司和1万个百万富翁,但它仍有可能因价格过高而被逐出市场。尽管印度的技术和外包服务行业不断蓬勃发展,按照预期在 2007-2008年度收入520亿美元,但是在班加罗尔,工资通胀却以每年百分之五十的速度增长,因此高科技业务的运营成本仅能勉强比在加利福尼亚州低 一些。

 

混乱的班加罗尔:返回者需要时间来适应。(照片:斯蒂夫•雷默)

        因此,一些全球性的品牌业务转向一些其他成本更低的印度城市如清奈、加尔各答和海得拉巴,那里的经商成本要低百分之三十。一些公司甚至正在考虑退出印度, 寄期望于一些低薪国家,如越南和菲律宾。以英特尔公司为例,它在班加罗尔已有2400名员工,它表示将不会大幅度增加员工人数,但会大力拓展在越南的业 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全球外包市场,一些位于班加罗尔的高科技公司本身将业务外包给中国和墨西哥,以利用其更加廉价的劳动力。

        虽然班加罗尔不如以前光彩夺目,但它仍然是世界第四大技术中心,并声称是亚太地区财富增长最快的地方。而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班加罗尔既是威胁又是机会: 它是个威胁,因为它现在拥有至少16万技术工人,相比较而言,硅谷拥有17.5万技术工人。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人才,尤其是中高档人才,已经从旧金湾区 回到印度。班加罗尔也代表着机会,因为美国公司可以就此利用印度的巨大的人才市场,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辛勤的创业精神。由于宽带互联网使城市之间近如隔壁的 商店和医院,美国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公民都能够能以光的速度准备来自班加罗尔的报税表,扫描CAT,阅读MRIs,分析贷款,研究诉讼,确认航班预订,解 决电脑故障等。

 

        随着班加罗尔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个拥有4个世纪历史, 600万公民的城市有野心挑战硅谷和作为世界创新中心的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罗利-达勒姆三角地的研究中心。微软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在印度投资170万美元,并 已经开设了一个研究中心;它之前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和北京也开设过研究中心。IBM、甲骨文、思科公司、英特尔和惠普也在班加罗尔开 设了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其中部分工作人员就是归国的移民。

        印度第二大外包公司Infosys技术公司的总部,就位于班加罗尔一个被称为电子城的区域,电子城的名号似乎与周围的棚户区和大批生活贫困的印度人有些格格不入。

        但是在Infosys公司内部,却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利润两位数率,收入数十亿美元,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在全球范围内雇用数以千计的新员工,其中包括被 西式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薪水吸引归国的人,公司还将为员工建设食堂,体育馆和常绿草坪。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Infosys公司首席执行官和创始人 之一的南丹•尼勒卡尼(Nandan M. Nilekani)说,“海外移民回国是因为印度形势火爆” 。

        这些年轻的印度人将Infosys推到全球性公司的顶端队伍之中,施米塔•阿瓜瓦尔(Smita Agrawal)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市场营销经理,曾在东京、明尼阿波利斯、洛杉矶和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工作。虽然比起纱丽,她更偏爱 西方的商务着装,但她更喜欢印度。她说,“在美国,下班后的时间比较难熬。美国与印度有文化差异,而且在美国你不会像我们在这里与印度同胞面对面交流一样 与美国人那样交流。”她坦承道,“班加罗尔比较脏乱,这也是要花时间适应的,”尽管如此,阿瓜瓦尔认为印度会促进她的职业发展。 

        雅虎公司的同行、电子行业的行家一致认为,移民返迁不论是对行业还是文化,都有益于印度发展。在班加罗尔和印度其他主要城市,也不乏豪华购物中心和住宅, 以吸引那些归国的、在美国已经是收入最高的族群。棕榈草原(Palm Meadows),是班加罗尔的几个封闭社区之一;那里住着计算机精英们,除了女佣和园丁,这里很难找到一个印度护照持有人,因为大多数居民都是美国国 籍、英国国籍或双重国籍。阿贾伊•克拉是软件开发公司交响乐团服务公司(Symphony Services) 的首席运营官,他环顾周围那些拥有四个卧室的西班牙式别墅说,他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做出了决定,离开加利福尼亚州福斯特市,返回印度。“对软件设计来说, 印度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另外,这里的中产阶级也爆炸式地发展起来了,”克拉说。

        但移民返迁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里道路崎岖不平,受教育的人群和穷人的差距巨大,并且学术思维的一致性让人思想麻木,也抑制了美国帕洛阿尔托或者罗利-达勒姆等研究中心所具有的那种 “跳出框框之外”的创造性思维。“印度有很多潜在的人才”,前雅虎执行官、印度班加罗尔Blue Vector公司总经理斯瑞德•朗格纳森(Sridhar Ranganathan)说道。“但如何让这些潜在的人才大放异彩,才是印度的困难所在,也是我的挑战。”

史蒂夫•雷默是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工作二十余年,并在布卢明顿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新闻摄影、传媒道德和国际采访。他是“旅程影像:印度人在海外”的作者和摄影师。

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0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