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悖论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从赤贫到巨富,同时赢得爱情的故事。这个故事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观众。一个在孟买(Mumbai)最贫困肮脏地区长大的孤儿,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了生活带给他的重重艰难困苦,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在他随后参加的一个时尚电视游戏中顺利过关,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再一次团聚。甚至全世界的观众都为这个孤儿的纯洁目标而喝彩——不为攫取财富或改变身份,只为寻回失去的爱,但相比之下,印度观众对此倒没有那么热情高涨。作者萨达南姆•杜梅(Sadanand Dhume)解释道,这部电影隐喻了全球化的印度,突显出了国际合作中的光明前景和潜在危险,并挑明了一个痛苦的现实,即虽然印度进步神速,但前路依旧漫漫。作为全球化浪潮中的后来者,印度正在全力追赶,全面拥抱技术和教育,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文学、电影、自然科学和工业等方面也成绩斐然。然而,贫困和不平等仍随处可见,对许多人来说,机会仍然有限。伴随着这部深受欢迎的电影而来的国际关注,不仅带有一些普遍的主题,而且还展现了转型过程中的印度的真实全貌: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一味否认只会使困难长存,而开诚布公才能促成变革。 ——耶鲁全球

贫民窟的悖论

每个城市,每个国家,都有光彩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而全球化将这一切展露无遗
萨达南姆•杜梅(Sadanand Dhume)
Wednesday, February 4, 2009
贫民窟的爱情: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以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场景——这部获奖影片遭到很多印度人的抨击,因为它描绘出了该国的黑阴暗面
新德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在国际上出乎意料地大获成功,使
一 些印度人颇为高兴,但同时也引起了另一部分人的强烈抗议。这部电影所受到的好评及其创造的商业价值与它在印度影院中受到的批评与冷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 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国家所隐含的一些内在矛盾。印度一方面享受着日益增多的国际认同,另一方面又讨厌将自己曝露于全球的关注之下,接受各方苛刻 的目光。
继 理查德·阿顿巴勒先生(Sir Richard Attenborough)所导演的电影《甘地》以后,还没有一部关于印度的电影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样吸引全球的关注。导演丹尼·博伊尔 (Danny Boyle)取材巧妙,将一名孟买贫民窟的男孩成为印度版《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节目的获胜者的故事搬上了荧屏。与其他好莱坞大片相比,这部影片可谓小 制作耗资仅1500万美元,却创下了良好的票房,并且深受好评。截至2009年2月1日,全球票房约为9600万美元,并一举摘得四项金球奖 (Golden Globe awards),获得十项奥斯卡提名。该影片受到各方的热烈评论,其中《华尔街日报》的乔·摩根斯顿惊呼其为“世界上首部全球化的杰作”。
然 而,在印度,该片引起的反响却很矛盾。就票房来看,它没有像在美国放映时那样大获成功。除了一轮的曝光和雄心勃勃的全国首映外,《贫民窟》播放时,影院大 多只坐了一半的观众。其票房不及同一天上映的另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印度恐怖片。尽管一些印度评论家盛赞该片,认为其不仅演员阵容附有新意,而且还带有宝莱坞 式(Bollywoodish)的故事情节,但它同时也引来了一片拍砖。宝莱坞影星阿米塔布·伯昌(Amitabh Bachchan)在他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番平民主义者的言论:“如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折射出的印度是一个脏乱落后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并引起了民族 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的痛苦与嫌恶的话,那么必须让世人明白,即便是在最发达的国家,这种阴暗、丑恶的角落也普遍存在,并且发展迅速。”评论家米纳克希·谢 德(Meenakshi Shedde)指责该片是“一份印度苦难的清单”。电影教授夏默尔·森古普塔(Shyamal Sengupta)在接受《洛山矶时报》的采访时,称该片是“白人想象中的印度”。
从 许多来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都隐喻了全球化时代的印度。导演丹尼·博伊尔和编剧西蒙·比尤弗伊(Simon Beaufoy)是英国人。电视游戏参赛选手杰马尔(Jamal)的扮演者,男主角德夫·帕特尔(Dev Patel)原是印度古吉拉特人(Gujarati),他们全家从奈洛比(Nairobi)迁居伦敦。剧中他的挚爱拉媞卡(Latika)的扮演者芙蕾 达·平托(Freida Pinto)是个天主教徒,来自印度的大都市孟买。影片情节大体源于小说《问与答》(Q and A),而该书作者是现驻南非的印度外交官。贯穿整部影片的电视节目秀《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是又一“英国制造”。全球50多个国家都有该电视节目的不同版 本,它获得了包括从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广大观众的认可。
影 片的成功也明确表现出印度登上了世界舞台。该片与2001年李安(Ang Lee)导演的以中国清朝为时代背景的大片《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在表面上看的确有许多令人惊奇的相似之处。两部影片都邀请了移居国外的演员加盟:前者是杨紫琼(Michelle Yeoh),后者是德夫·帕特尔(Dev Patel)。正如《卧虎藏龙》一样,《贫民窟》也利用了西方对一个它在日常生活中日益感受到其影响力的非西方国家的好奇心。由于大量廉价印度劳动力的存 在,西方服务业人员十分担心会因此被班加罗尔的工人抢掉饭碗。西方国家的信用卡用户和电器使用者(通过电话或互联网)与远在印度古尔冈(Gurgaon) 或海德拉巴(Hyderabad)的专业客服人员大打交道。在美国,你无需居住在大城市,也能接触到印度瑜伽(yoga),品尝到玛沙拉烩烤鸡(chicken tikka masala)。印度人开的塔塔汽车公司(Tata Motors)是捷豹(Jaguar)和陆虎(Land Rover)等著名汽车品牌的拥有者。土生土长的印度专业人士开始掌舵百事可乐(Pepsi)和花旗银行(Citibank)等大企业。印裔作家萨尔曼·鲁什迪(Salman Rushdie)和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都在小说界取得了显著的地位。总之,以马尼拉(Manila)或雅加达(Jakarta)贫民窟为背景的故事似乎不可能会引起波士顿(Boston)或(路易斯安那首府)巴吞鲁日(Baton Rouge)观众的强烈关注。
印度一直是个经济上自给自足、文化上孤芳自赏的亚洲国家,直到1991年经济改革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到处可见。以购买力平价来看,印度在2006年的人均所得为3800美元,是19911400美元的两倍多。广义上的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超过了2.5亿人。印度每月购买手机的人数多于世界任何其他地方。
在 公司和宏观经济层面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自实行自由化以来,许多印度公司,包括银行业、医药品业、软件和服务业等纷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上市,其中三家还登上了高技术产业的纳斯达克榜(NASDAQ)。按照联合国贸易开发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的估计,2008年约有367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印度。其外汇储备已达2500亿美元。
还 有其他一些的变化。自1947年从英国独立以来,一个印度人想要在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唯一的途径几乎只有通过移民。如今,《贫民窟》的电影配乐师,来自 印度金奈(Chennai)的A.R.拉赫曼(A.R.Rahman)无需更换国籍即有资格获得金球奖或多项奥斯卡提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那些在班加 罗尔通用电器(General Electric)或微软公司(Microsoft)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或是在有全球目标的印度医药品公司工作的雇员们也是如此。印度也许还不算世 界舞台的中心,它对世界贸易的贡献率只有区区1.5%,但它已不再是个旁观者了。如果政府设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到2020年该国的世界贸易 份额就会是现在的三倍多,即高达5%。
尽 管18年来印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贫民窟》在印度受到的批评也显示出该国对其成就的自我认知和估计与某种合理衡量标准之间的分歧。印度的确在空间探索 和核实力方面有傲人的成就,但是初次去印度的游客很快即刻就能发现,正如影片毫不留情所揭露的那样,印度在百姓电力供给、卫生设施和饮用水供给方面仍捉襟 见肘。约有一半的印度女性是文盲,其比例高于老挝(Laos)、柬埔寨(Cambodia)或缅甸(Myanmar)等国。在世界银行衡量从事商业活动的 容易程度指标中,印度位列122,居尼泊尔(Nepal)和莱索托(Lesotho)之间,在反贪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所做的全球腐败指数(global corruption index)中,印度位居85。坦率地说,影片中所描绘的贫民窟肮脏场景,比在瑞士街头外拍的那段精心设计的宝莱坞舞蹈更贴近现实。
总 之,摒弃社会主义、拥抱全球化的印度获得了独立6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它在1947年到1991年间实行的失败政策所导致的惨痛后果却无法在顷刻 间消失殆尽。正如《贫民窟》所反映的那样,只有与印度自身糟糕的过去相比,它如今的成就才是瞩目的。而与西方国家,或者与那些真正实现了变革的东亚国家和 地区——日本、台湾和韩国——相比,印度的所说所绘与现实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贫民窟》或许会伤及印度国人的自尊,但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开诚布公而非 遮遮掩掩。只要长期贫困仍是印度人民生活中的中心议题,那么全球化的曙光就不仅会照亮印度的软件产业,也会照亮它的贫民窟。

萨达南姆·杜梅(Sadanand Dhume)是华盛顿特区的一名作家,著有《我的狂热教徒朋友:与伊斯兰激进分子之旅》一书。他的下一部作品将讲述全球化给印度带来的影响。

© 2009 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