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的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威胁

正如过去所发生的那样,全球经济衰退使得各国政府都倾向于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尽管事实证明这对经济有害。当今政府做出的企图虽与从前类似,但它们更为微妙,更难被察觉, 使它们显得更加阴险。正如一项新研究报告的编者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Baldwin)和西蒙•伊文尼特(Simon Evenett)所言,各国所采取的某些措施“滥用了各种国际贸易协定所允许的合法自由裁量权,”其产生的限制作用与直截了当的保护主义并无二致。发表于 VoxEU.org网站上的《全球贸易的崩溃、隐蔽的保护主义和危机:对二十国集团(G20)的荐言》一书,凝聚了学者和业界人士的智慧,对当前的危机做出了诊断并提出了建议。作者们警告说,尽管对外国合伙者的报复尚未构成采取隐蔽的保护主义措施的重要动机,但迫在眉睫的任务则是要防止这种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并且防止出现那种可能导致经济进一步下滑的报复循环。鲍德温和伊文尼特写道,“未来九个月里的保护主义循环将是一个悲剧”,因为它会使“经济刺激政策起效的希望彻底流产,而且期待用合作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来帮助解决其他全球共同问题的希望也将被扼杀”。——耶鲁全球

隐蔽的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威胁

20国集团必须采取一致行动,支持自由贸易并稳定全球金融体系
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Baldwin)、西蒙•伊文尼特(Simon Evenett)
Friday, March 13, 2009
升高的幕墙:英国工人的抗议体现了一种更隐蔽的、歧视外国人的保护主义新形式。
当20国集团(G20)领导人在2008 年11月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时候,贸易还是个枝节话题;当时的迫切任务是努力稳定金融体系和刺激经济发展。当他们在2009年4月召开伦敦峰会的时候,贸易 必将成为中心议题。当前,贸易正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全球同步的严重崩溃(见表1)。
保护主义势力已经显现,而且还将随着衰退 的加剧而增强。但这与1930年代依靠透明的关税壁垒保护并不相同。各国政府的危机应对政策已经催生了更为隐蔽的新型保护主义手段,而且常常以各种微妙的 方式歧视外国企业、工人和投资者。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国集团成员采用了47种贸易限制措施,尽管他们在华盛顿峰会上还呼吁要将其摒除。对诸如反倾销 措施等世贸组织(WTO)法律保护手段的使用也在迅速升温。
我们在VoxEU.org网站上发表的一 书中得出结论认为,保护主义尚不构成贸易锐减的原因,但重商主义的幽灵却正在造访每个国家,而且经济衰退也导致20国集团各成员内部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 不意识到这点将是不负责任的。正如耶鲁大学教授、墨西哥前总统欧内斯托•塞迪略(Ernesto Zedillo)所指出的,衰退与保护主义之间的恶性互动已经不再是人们对1930年代的历史记忆,而是当前可能出现的情景——所幸这一可能性还很小。对 于这种情形,20国集团领导人也可以在伦敦峰会上通过采取迅速有力的行动将其彻底铲除。
保护-衰退间的恶性循环是这次危机中人们还没有犯的少数错误之一。20国集团应当努力摆脱危机,并且采取具体措施保证这一循环永不发生。


在我们的书中,来自各国的贸易专家提出了 一系列此类措施。其中,塞迪略教授的主张最为大胆,即通过备战来维持“和平”。他认为,如果其他国家采取了损害出口的保护主义措施,各国就应当保证使用任 何可用的法律手段来对它们实施报复。他写道:“只要一个主要的贸易伙伴对贸易保护主义进行报复,其他国家就会依样行事……在当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强硬 的爱,而不是甜言蜜语。”
本书中的其他主张则较为传统,它们包括:承诺通过实时监督机制、在更具体和更广泛的层面上防止新保护主义,预先承诺在三年时间内通过谈判取消所有与危机相关的措施,展开首脑级谈判以促使多哈回合谈判回到正轨等。
事实并非都糟糕透顶,但对贸易急速缩水的两个主要解释却是国际供应链的广泛运用和短期贸易信贷的枯竭。在这两点中,供应链可能更为关键。
制造业的出口商品不再是由一个国家生产再 销售到另一个国家。正如耶鲁大学教授皮特•肖特(Peter Schott)于2007年在VoxEU.org网站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所指出的1,如今商品生产乃是通过复杂的国际网络完成的;事实上,各个国家都是国际 供应链上的节点。这如何解释贸易的自由落体式下降呢?
比如说,美国减少对中国组装的笔记本电脑 的购买,这不仅降低了中国的出口:由于笔记本电脑的零部件是全球采购的,因此这整条供应链的出口都会随之下降。经济衰退使得美国最终产品进口需求下降,而 这将导致全球贸易呈乘数倍下降。这是因为贸易以商品的总价值衡量,因此随着元件形成零部件,零部件形成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再形成最终产品,同一件附加值产 品会多次跨越国境。这就是国际供应链将一国需求下降导致的贸易效应加以放大的过程。
供应链还解释了非同寻常和突如其来的同步崩溃。供应链节点之间持续不断地沟通,使零部件流与最终成品的需求保持一致。如果中国组装的笔记本电脑减少一台,这一信息就会导致整个产业链迅速收缩。
大多数国际贸易都是通过一个公司从另外一个公司订货来实现的。出口商面临着付款的不确定性,进口商也面临相应的风险,直到出口商品真正送抵己方口岸,付款结束为止。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买方和卖方的银行通常会提供对等信贷,最常见的情况是使用信用证。
这场危机从两个方面影响了贸易融资:首 先,常用这种贸易融资方式的贸易商发现取得融资变得更加困难。银行不再互相信任,停止签发对等信用,尽管贸易信贷被视为非常安全的信用风险。贸易信用—— 就像各种形式的信用一样——受到了信用普遍收缩的影响。其二,对未知情况的担忧四处弥漫,导致许多贸易商坚持要求那些此前以信任为基础做过交易的合作方出 具信用证。
政治的铁律是:政府对经济加强干涉,通常 会伴随着对国内商品、公司、工人和投资者有利的措施。如今采取的大量经济援助行动和财政刺激方案也不例外。然而,这并不是大学经济学入门课程中所提到的保 护。这是“隐蔽的保护主义”——即滥用各种国际贸易协定所允许的合法自由裁量权的措施。此类例子包括:在经济刺激方案中滥用健康和安全条款,规定只购买国 内制造商的产品。
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倾向于依靠补贴和法 规,发展中国家则利用各种形式的保护手段,但主要是关税和其他壁垒措施。例如,俄罗斯提高了二手汽车的关税,厄瓜多尔提高了900多种商品的关税。印度以 所谓的不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玩具的进口,而且美国现在经济刺激法案中的某一条款也对高级电池和元件的生产提供补贴,但补贴对象仅限美国本土生产商。
除 了银行和汽车业以外,对外国措施的报复尚未成为重要的动机。事实证明,汽车业已经宣布或讨论过的援助措施是一种蓄意的报复/应对模式。在美国开始讨论对美 国汽车商实施大规模救援计划后,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瑞典和中国都在考虑或已经实施了汽车业的救援计划。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如果 20国集团无法在4月会议上采取有力行动,这种报复的循环就可能蔓延到其他产业。
未 来九个月里的保护主义循环将可能会引发悲剧,它将导致经济刺激政策起效的希望彻底流产,而且期待用合作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来帮助解决其他全球共同问题的希 望也将被扼杀。这个简单的道理似乎没有得到它应当得到的关注,而这也许是因为20国集团的讨论进程是由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指导的。
理查德·鲍德温是日内瓦研究生院国际经济学教授,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CEPR)政策主任,VoxEU.org网站主编。西蒙·伊文内特是圣加伦大学国际贸易学教授,多哈回合后多边贸易体系之未来的华威委员会(Warwick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成员,CEPR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部门的联合主任。他们是《全球贸易的崩溃、隐蔽的保护主义和危机:对二十国集团(G20)的荐言》一书的联合主编,该书发表于VoxEU.org网站。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