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人权,东南亚诸国面临分道扬镳之险
东盟作为一个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贸易的成功联盟,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未曾受过质疑。然而,该联盟在作为一个由现代民主国家组成的论坛 ,追求诸如人权之类的更为宏大的目标方面,该联盟表现不佳。事实上,印尼编者梅蒂亚塔玛•苏由蒂宁格拉特(Meidyatama Suryodiningrat)指出,涉及一些成员国的人权问题会减弱该联盟的相关性。差不多40年前,东盟创立,当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因相当数量的成员国为专制国家,故尊重人权一直并非加盟的要件。实际上,对某些在侵犯人权方面劣迹斑斑的成员国,东盟一直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缅甸即是一例,各成员国对它的指责无关痛痒,担心下重手会将其进一步推向中国的怀抱。此外,地区稳定最受重视。然而,美国开始重新关注该地区,而且缅朝也出现了军事合作迹象,在此两大因素助推下,潮流似乎正在转向。此外,一些较民主的成员国,尤其是联盟中影响力最大的印尼,其市民社会对该盟极少关注人权的不满日增。在人权愈受关注的背景下,如果意识形态差异得不到解决,那么该地区之经济联系就会松动。——耶鲁全球
无视人权,东南亚诸国面临分道扬镳之险
谁是赢家,保持稳定抑或市民社会?
Tuesday, August 4, 2009
雅加达:12年以前,印尼已故外长阿里·阿拉塔斯(Ali Alatas)在为东盟向
如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威权国家敞开大门进行辩护时曾指出,“无一国际组织将人权作为 加盟的条件,甚至联合国都没有”。随着印尼这个东盟最大成员国在民主方面大踏步的前进,以及其他国家(尤其是缅甸)对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的不断侵犯,重程 序轻实体的考量已然成为东盟一项挥之不去的责任。对东盟而言,缅甸现任政权既让新加坡这样的温和型威权政体、也让印尼这样蒸蒸日上的民主政体感到无比尴 尬。此种尴尬凸显于最近召开的东盟年度峰会。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一群如坐针毡的高级官员面前痛斥缅甸恶劣的人权纪录。
这种所谓的“东盟方式”(ASEAN Way)——偏爱互不干涉的礼节、坚持在决策过程中全体同意,而不顾结果的不公——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是该组织的指导方针。对于一个从无地区合作历史,且在 成立前数月仍有低强度冲突的地区,东盟这个“联盟”本身就是一显著成就。该组织的指导方针,脱胎于五个创始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 泰国——的既得利益,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消极的地区环境,允许各自潜心于经济发展,并据此来证明它们各自独裁政权的正当性。
在基本的国家主权议题之外,东盟创始国曾经明确表示,也正如《东南亚友
好合作条约》(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缩略为TAC)这部定性条约所规定的,各成员国都应当“使自己的国家免遭外部干涉、颠覆或强制”,即互不干涉内政的安排。
十个现任东盟成员国,在过去皆植根于某种形式的独裁。部分国家已发生变化,大多数则原地踏步,而一国则退回到采用非宪法手段去推翻政府。
2006年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四个月后,东盟领导人齐聚菲律宾宿务(Cebu);泰国新任军政府派代表前去参加峰会,但是无一成员国公开否认或质疑泰国代表的合法性。
在一定程度上,东盟的历史导致其在处理一般人权状况及缅甸之特例时采取了一种纵容的态度。
菲律宾总统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Gloria Macapagal Arroyo)在2007年曾威胁说,如果缅甸不释放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菲律宾就不批准《东盟宪章》(ASEAN Charter)。但是这步棋更像是在哗众取宠,而非真正表达立场。所有人都知道,不批准《东盟宪章》对马尼拉而言伤害更重,而非那个位于内比都 (Naypyidaw)丛林的政权。
要东盟出面,情势往往涉及惊人的暴力,如2007年8月缅甸对示威活动的残暴
镇压。然而,即便在那时,东盟还是将行动推托给联合国。在联合国,缅甸往往最终会依靠其强盟——中国,以缓和安理会的责难。
孤立缅甸不会对东盟有任何好处,而只会将其进一步推入中国的势力范围。东盟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加速使缅甸沦为北京的附庸国,成为第二个朝鲜,因为它会变成中国通往印度洋的后门。这样的话,不仅会让东盟感到苦恼,而且也会损害到该地区正在形成的势力均衡。
缅甸很快会成为中国和印度这两大区域强国竞赛的前线。印度既担心其东北防线被侧翼包抄,也担心其在孟加拉湾的支配地位受到挑战。
在缺乏真正有效的地区安全框架的情形下,关键词就是稳定。人权议程,及其对市民社会的 呼吁,可能最终会导致政权更迭。但一个不稳定的前景则是谁都不能接受的局面。东盟总在提防无序的变化。缅甸毒品问题不断扩散,影响到云南省,中国将不得不 应对。就连印度,也不得不采取措施,以解决缅印边界不断升级的那加暴乱。
不出所料,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领导下的美国政府继续了其前任措辞强硬的风格。其本身既难刺激东盟推进人权,亦难改变东盟这些国家对缅甸的总体基调。
然而,有两个在过去十年并不存在的、颇令人关注的情形正在形成,它们可能鼓励东盟做出一些非比寻常的举动。
首先是美国国务院采取魅力攻势,以使自己重返该地区,参加区域安全会议并作出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一象征性姿态。这些举动为美国在该地区官员中赢得了好感。随着美国正式宣布要“重返”该地区,东盟就能挺起腰杆,应对中国。
其次,喜人的巧合是,有新闻称,缅朝之间有在核领域勾结的嫌疑。尽管外
界对其核开发或与平壤开展核合作的猜测并未得到证实,但是这种单纯的猜测本身就会重构该地区的安全思维。东南亚绝对不想也不要一个“北朝鲜”式的国家在它的门廊上。
除了压倒性的安全困境以外,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东盟将改变其在该地区人权问题上的闲散作风。
尽管如此,政治价值观的分歧正逐渐在东盟内部产生一种张力。这一事实在过去两年比以往 变得更加明显。作为东盟的领头羊,印尼正在看到其市民社会开始公开讨论东盟的相关性,而40多年以来东盟一直被印尼奉为外交政策之基石。在那些与公民权利 及政治权利相关的问题上,东盟所赞同的变革举措死气沉沉,做足表面功夫,实令人沮丧,从而引起民众的反思。恼人的是,尽管东盟自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成 功的地区集团之一,然而在设立人权保护机制这一方面,它却大大落后于欧洲、甚至非洲和南美洲的同类组织。
此外,公众的不满还在于,关键文件——包括去年的《东盟宪章》以及与东盟人权机构(ASEAN Human Rights Body)职权范围相关的条款——都已被淡化,与初衷相去甚远,最终成了掩盖其不作为的美学意义上的遮羞布。
或许,许多其他成员国的市民社会也逐渐认识到,如果东盟不进行彻底的自
我改造,其人权前景最终将不会有任何改善。对于一个旨在服务于领导人便利而非其公民价值的组织,我们究竟能抱多大期望呢?
只要东盟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还有利可图,那么成员国会重申其承诺,而东盟也将依然完好无 损。然而,东盟成员国在其公民所具有的不同的政治利益的驱动下,很可能会开始关注一些更适合各自不同政治价值观的替代性机制。届时,正如对人权的绝望所体 现的,东盟将仍是一个经济上统一但意识形态上分裂的地区。
版权为2009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