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球经济危机将近一年了,是时候考虑一下一个只打雷不下雨的问题了。自2008年9月华尔街崩溃,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以来,反对保护主义的严重警告不绝于耳。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世界面临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邻为壑”政策重现的危机,这将把经济衰退推向另一个大萧条。
但现在看来,我们都多虑了。低估了世界的紧密联系曾促成“脱钩”理论的发展,可能也使其他人夸大了国家筑起保护主义之墙的能力。虽然保护主义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工具的诱惑力仍没有减弱,但是绝大多数国家现在是如此地互相依赖,实在难以实施贸易壁垒。
保护主义的论调与日俱增,与发达国家不断深化的危机 适成正比。但一项对过去九个月中所实施的贸易措施的调查表明,这种论调的实际影响微乎其微。今年七月,追踪全球贸易限制的网站《全球贸易预 警》(Global Trade Alert)列举了67项没有直接后果的举措。该项调查报告指出,诸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美国这样的国家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影响上百个国家。然而,这些措施 的实际影响力至今都很弱,以致于经济学家帕特里克•麦瑟林(Patrick Messerlin)告诫说,喊“狼来了”的做法最终会有助于保护主义者。
麦瑟林与其他经济学家在最近的一份《保护主义的致命 诱惑:盘点G8峰会》的报告中,解释了令人担心的保护主义海啸为什么没有发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今的政府已经不再受金本位时代的固定汇率和正统的平 衡预算的约束。结果,他们有更多政策工具来复苏经济,而不再需要躲到保护主义关税的避难所里去。当今的政府摆脱了那些限制,以财政刺激为手段,往金融体系 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助推世界经济。
世贸组织也许是对抗保护主义的最重要因素。经常批评世贸组织的人应该注意到,没有它所具有的制裁威胁力,许多国家必定会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并引发报复和对抗性措施,最终导致大萧条。
世贸组织的机制尚未完善,但它的存在却有助于贸易高 速发展。在过去三十年中,外向度经济平均比例(即外贸占整个GDP的比例——译者注)从55%上升到了96%。世界经济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农业和制造业 在GDP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这意味着直接受贸易壁垒影响的工人人数也已减少。
因此,保护主义措施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而代价却极 其高昂。提供给进口国家的贸易保障,成为抵制保护主义的杠杆。一个恰当的个案就是在中国参加世贸组织后,世贸组织给一些国家提供了救济。多纤协定结束后, 中国的出口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和欧洲,世贸组织为限制中国出口提供了三年保护期。
类似的规定可参见中国的廉价轮胎对美国轮胎制造业的影响。带有限制性的保障措施虽被指责有保护主义的意图,但它们提供了一个较短的缓冲期,对长期自由贸易则是有利的。
政府容易把关税保护当作捷径,但贸易增长性质的改变 给政府带来了新的制约。在过去二十年中,分散式制造方式与大规模供应链的兴起,使零部件贸易在总贸易中的比重翻了不止一番。由于世界各经济体之间已经一体 化并相互依赖,对一个合作伙伴采取贸易对抗行动会对经济中的另一部门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所以,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国家大多是那些在经济供应链中涉足不深 的国家,这并非巧合。
经济危机还在持续,各个国家还会与保护主义若即若离。然而,就目前的证据来看,若要打一场可能会“两败俱伤”的贸易战,各国似乎都会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