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有现金,买石油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许多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混乱,但中国的地位依然稳固,并拥有随时收购廉价资产的充实的现金储备。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资产主要是自然资源,特别是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作者迪利普•希罗(Dilip Hiro)认为,中国政府的收购战略旨在规避变动不居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同时确保经济稳定增长以及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投资碳氢化合物资产,而非洲大陆目前是中国的第二大石油供应商。这样的投资并不是单向的。比如,在非洲,中国也向该地区出口廉价商品,协助建设一些基础设施,比如公路、铁路和发电厂等。中国提供的投资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这些投资一般不要求接受国限制其支出或者缩减补贴,而这两项通常是世界银行和其他机构投资所要求的。根据一项皮尤(Pew)调查,70%的非洲人正面看待中国。“无任何附加条件”的政策是否是中国在非洲大受欢迎的原因,这尚不可知。但显而易见的是,如今,在西方正在舔舐自己的伤口时,中国政府则面临着独一无二的机会来推动自身的发展。——耶鲁全球

中国崛起:有现金,买石油

在全球金融混乱之际,中国开始消费
迪利普•希罗(Dilip Hiro)
Friday, October 9, 2009


伦敦:虽然近期的国际信贷紧缩破坏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并削弱了其公司的盈利能力,但它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此前关于大量储备碳氢化合物和工业金属的政策。另 外,中国前所未有的2万亿外汇储备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信贷产品供应商的领头羊,在此过程中提高了世界地位,尤其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地位。

      中国政府目前推动的政策有着多项动机:维持其巨大的经济增长水平;使其经济免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急剧波动的影响;通过推动中国和供应商国家在经济上的一体化来增强其外交力量。

      中国加倍努力获得国外石油资源的最新范例就是尼日利亚。该国是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首要石油供应国,也是美国第五大石油供应国。



      中国国有企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mpany ,CNOOC)——已经开始着手收购尼日利亚已探明的石油储量(360亿桶)的六分之一。该公司已初步出价竞标尼日利亚23个主要石油板块的股份,这些板 块大部分都在陆地上,而且直到去年仍由与尼日利亚政府合作的西方国家的石油集团经营。

      如果这一动作取得成功,那么将成为中国的关键性突破。中国的石油集团在非洲其它地区达成的协议仅仅能为其提供47亿桶石油。不仅如此,大多数中国石油集团 原先与非洲国家达成的协议主要涉及的是此前未开发的板块,而在目前尼日利亚这一例子中,它们中意的则是那些正在或即将产油的板块。

      当然,早在2007-2009年的金融海啸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将其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来源地转移到局势动荡的中东之外。它不仅转向了邻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还转向了遥远的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



      中国坚定不移地要获取碳氢化合物是其承诺持续提升公民生活水平的关键部分。虽然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令人目眩的经济发展,但从个人交通工具使用情况来 判断,中国仍远远落后于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在美国和日本,每千人的汽车拥有量分别为777辆和447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每千人只有17辆。在未来的十年 里,中国的汽车数量将增加两倍,而它们几乎都是由石油提供动力的。

      为了寻求能源,中国来到非洲这片拥有许多自然资源的大陆。中国需要这些资源以满足其制造业和建筑产业的急剧发展。为了获得碳氢化合物,中国把注意力转向了安哥拉、加蓬、索马里和苏丹。

      在2005年,安哥拉成为中国第二大石油供应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并超过了伊朗。而当时,苏丹一半的石油都出口到了中国。中国的铜主要由赞比亚供应,铁矿来自南非,白金来自津巴布韦,而热带木材则来自刚果布拉柴维尔(Congo Brazzaville)。

      但中国不仅利用非洲的碳氢化合物,也将拉丁美洲列为其投资目标。2006年,随着中国一个加工委内瑞拉重质油的合资炼油厂项目的展开,中国企业也开始成为 项目承包商,负责建设十几个石油钻井平台、制造18艘油轮,并与委内瑞拉国有石油企业——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合作勘探开发委内瑞拉的 新油田。1999年以来,在查韦斯(Hugo Chavez)的统治下,产油丰富的委内瑞拉与布什政府的关系不断恶化,为中国获得该笔交易提供了保障。



      2009年1月,掌握着充裕现金的中国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同意向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发放60亿美元贷款,条件是在未来的20年里,该公司向中国供应石油;此后,中国开发银行再向委内瑞拉提供120亿 美元贷款,后者则将增加其石油输送量从现在每天38万桶增加到每天100万桶。

      同样在2009年,中国开发银行同意向巴西的国有石油企业——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发放100亿美元贷款,以保证该公司在未来数年内向 中国每天供应160,000桶石油。这一贷款总额只比美洲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Bank)2008年的资金总额少十分之一。

      最近,中国为阿根廷提供了相当于100多亿美元的人民币使用权,从而在这一地区开创了新局面。阿根廷是中国有权享受优惠政策的三大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另外 两个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和韩国。这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现存由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储备系统的多样化所作出的一项微小的努力,以期减小国际信贷紧缩卷土重来的风 险。

      为了避免人们误解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是单向的,中国在获得非洲的碳氢化合物和矿产的同时,也向非洲居民出售低价商品。更重要的是,它帮助非洲国家建设或改善 公路、铁路、港口、发电厂、水电大坝、电讯系统和学校。2006年,中海石油赢得了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27亿美元的合同,因为它将同时和中国政府 联手投资40亿美元在这一地区建设经济基础设施。自2001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在非洲完成了20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难怪在本世纪第一个10年中的前6年中,中非贸易翻了两番,在2006年达到了480亿美元。大约有500家中国企业独资或者与当地企业合作,活跃在这片大陆上。来自中国的工人和管理人员已经成了这片大陆上一道常见的景象。



      2006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非论坛上,中国主席胡锦涛承诺将再向非洲提供50亿元美元的资助,从而使中国在2007-2010年间,为非洲在基 础设施支出和贸易融资方面提供的总额达到200亿美元。这相当于世界银行在2008财年(2007年7月——2008年6月)为非洲提供的援助总额。在 2008财年之后,由于资助世界银行的西方经济体的不景气,世行的援助数额也有所下降。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经济援助常常伴随着对受助国经济自由化的要求,包括缩减国家支出和补贴、削减行政机构、公共部门企业的私有化、降低关税等等,但是中国政府则宣称中国提供的援助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不管怎样,自从1978年邓小平上台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后,互不干涉内政的政策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这一政策也影响了几个非洲领导人。他们—— 正如他们在俄罗斯和中亚的同行——厌恶美国对民主和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说教,而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主要参与国。

      这一政策看来真的奏效了。2007年,华盛顿皮尤公司针对47个国家所作的一项“全球态度调查”(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显示,在绝大多数非洲国家中,正面看待中国的国家达到70%以上,负面看待中国的国家仅为11%-17%。此外,总体而言,中国影响力的 增长速度被普遍认为快于美国,而且与美国相比,中国对非洲国家产生的有益影响也更多。

      就像所有对外援助和影响力的扩张一样,中国目前上升的地位并不是没有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腐败问题等。但当西方国家正陷入由其自身造成的经济危机 时,一个繁荣的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已经是强大的经济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能在没有多少竞争的情况下扩散影响。

迪利普•希罗是《地球之血液:为世界正在消失的石油资源而战》(Blood of the Earth: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s Vanishing Oil Resources)一书的作者。该书由纽约国家图书出版社(Nation Books)出版。他的新书《帝国之后:多极化世界的诞生》(After the Empire: The Birth of a Multipolar World)2010年1月将由同一出版社出版。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