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乏味的选举掩盖了未来的麻烦
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 (Angela Merkel)在最近的德国大选中获胜,这可能会给柏林在欧洲及其它地区的盟友带来麻烦。评论员布鲁斯•斯托克斯(Bruce Stokes)指出,虽然这样的选举是历史上最乏味的一些选举,但是由基督教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共同组成的新政府却有可能使德国与其国际盟友在复苏经济及解决阿富汗和伊朗问题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德国不可能改变其出口导向型经济,尽管这会使国际经济失衡。此外,尽管德国政府仍然强烈支持其在北约干涉阿富汗的行动中扮演某种角色,但是德国民众的反对声却越来越高,并可能引发国内动乱。最后,尽管柏林口头上支持对伊朗采取进一步制裁,以遏制其核野心,但是德国依然是向这个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出国产品的最大出口国之一,这使人们对其是否能贯彻对伊朗的国际制裁产生疑问。正如斯托克斯所说,从表面上看,德国的盟友对其选举结果感到满意,但是背后却深深地埋下了不满和分歧的种子。——耶鲁全球
德国乏味的选举掩盖了未来的麻烦
德国选举是为了稳定和延续;但结果却有可能适得其反
Monday, October 12, 2009
柏林:九月下旬,德国选举产生了新政府,而这使得世界其他地区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
新一届联合政府由现任总理安吉拉·默克尔领导的中间偏右的基督教民主党和支持商业的自由民主党构成,后者将于11月初就职。新政府将以更大的稳定为目标,而不会延续其与社会民主党摩擦不断的联合关系。但这种内部稳定的益处却掩盖了有可能产生的国际摩擦,包括如何才能最好地重振全球经济以及如何处理阿富汗、伊朗和其他一些全球性问题。
此外,这次选举结果预示着德国政治的深度重组,这可能导致会使德国领导者注意力分散,精力都集中在重组问题上,其欧盟伙伴及美国因此可能得不到它们所愿意看到的与德国牢固的伙伴关系。
人们广泛认为,这次联邦议会选举是现代德国历史上最乏味的,部分原因是选举中并没有针对德国、欧洲和全世界所面临的那些问题展开实质性的辩论。选举焦点主要放在形成新的执政联盟所必须的候选人性格及选票分流(vote-splitting)策略上。
默克尔在选举过程中灵巧地处理了全球经济衰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使得经济不再成为选举中的议题。但她只是赢得了时间,而并没能解决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而且还抵押了国家的未来。她的新政府联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只会使德国在欧洲及全球的合作伙伴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
德国的银行坏帐如山,大多是计划不周而购买的美国抵押贷款,但有些是借给东欧的有可能永远无法收回的贷款。由于公共开支的增加和收入的减少,政府债务预期会上升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2%,远远高于作为欧元区成员政府债务比例的极限:60%。今年的失业率为8.1%,预计到2010年将上升到10.9%,因为一些公司推迟的裁员计划将在选举日之后开始付诸行动。一项新的宪法修正案要求德国在2016年实现预算平衡。这可能很快会促使政府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和新税项,进而使德国与其他工业国家在处理经济危机后遗症方面的合作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举例来说)欧洲经济复苏缓慢促使人们要求德国更加刺激开支。
这些迫在眉睫的经济形势与其他国家特别相关,因为德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坚持反对这样的观点:恢复经济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德国做生意的方式。然而,德国大选两天前,在匹兹堡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上,默克尔签署了领导人声明,承诺“采取必要的政策为未来奠定基础,促使21世纪强有力的、持续和均衡的增长”。
特别是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这一承诺意味着德国应当减少其导致全球不稳定的出口盈余,并在国内消费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但是,德国的候选人却在竞选中承诺,要维持“德国的出口大国地位”。随着德国失业率上升、经济复苏迟缓,让德国平衡其经济很可能相当于对牛弹琴。
在日后的外交政策上,默克尔同与之不和的社会民主党之间很可能会出现更明显和更难驾驭的争端。这次选举开创了德国晚近历史上最深刻的政党体制重组。社会民主党失去了大约三分之一的选民。德国左翼将在今后几年内进行重建。这种认同危机很可能会表现为联邦议会的分歧表决和街头示威活动。随着失业的增加以及新政府对重振核能工业的承诺,政策分歧也会因各种民粹主义派别争夺左翼领导权而变得更加严重。
默克尔承诺保持国家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但是这次竞选并没有明确规定要保持这种连续性;选举结果预示了未来的摩擦,特别在阿富汗这个问题上。
默克尔政府坚决主张德国介入阿富汗问题。她的自由民主党新伙伴也支持德国的介入。默克尔呼吁举办一个国际会议讨论阿富汗问题,而德国官员私下表示,这可以体现德国新政府对这个被战争蹂躏的国家的承诺。
但是柏林精英阶层却在这个问题上与德国公共舆论空前相悖。五分之三的德国人现在希望自己的四千名士兵从阿富汗撤军返回家园。很少有德国人相信,阿富汗行动是摧毁伊斯兰恐怖分子安全避风港的必要战争。政治圈内人士和一些重要的记者对战争目标的怀疑也与日俱增,这令德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盟友越来越担忧。
今年晚些时候,当新的德国联邦议会必须用投票来表决德国部队是否继续在阿富汗再服役一年以兑现其承诺时,对默克尔的第一次考验就会到来。
过去,党的纪律可以确保这种支持,因为联合政府中即将卸任的社会民主党有相当数量的党员从不打乱政党的排序。今年,离职的左翼社会民主党却不会觉得再有这种限制。事实上,在联邦议院不投票可能会被他们视为一个途径,以重新夺回部分在这次选举中脱离左翼党的选民。在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在“走出阿富汗”这个平台上,这个群体有了自选举以来的最好表现。
至少在今年,德国在阿富汗将继续其使命这一点不容怀疑。但是,从长远来看,默克尔很难继续其五分之三的选民所反对的政策。
伊朗问题可能是德国大选后令欧洲、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头痛的第二个问题。在德国,人们普遍没有要遏制伊朗核计划的紧迫感,也没有意识到它已经对德国安全构成了致命威胁。
德国官员说,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将增加对德黑兰的经济制裁。但德国一直是伊朗最大的产品供应商之一。因此,德国商界和柏林新政府的经济部可能并不愿意服从出口管制。
当欧盟在都柏林的投票支持下最终批准里斯本条约,并拥有自己统一的外交政策时,柏林却似乎在逐渐与布鲁塞尔保持距离。很明显,大多数的竞选演说并没有效忠欧盟的言辞。德国政治家和选民现在似乎是在容忍欧洲,而不是接受它。德国希望成为欧洲的记账员,而不是它的出纳员。
然而,德国大选给其盟友所带来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在未来数月中,德国自身的政治问题可能会引发德国精英和大部分民众的过分关注。
德国选民之所以选择基督教民主党与自由民主党的联合政府,乃是为了选择具有更多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德国的许多朋友来说,这个结果再好不过了。但是,对所有希望与新政府一起工作的人来说,这个选举结果中却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问题。
布鲁斯斯·托克斯是《国家杂志》(“National Journal“)国际经济专栏作家,《国家杂志》是华盛顿公共政策周刊。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