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止核武器扩散——下篇
如果美国总统奥巴马能达成一项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的条约,其诺贝尔和平奖可能才是实至荣归。但此间困难重重。新的核武国家、武器技术转移、以及需要平衡美国军事干涉可能性的战略紧急情况,都是核武裁减的主要障碍。更重要的是,印度仍然拒绝加入核政策专家巴拉特• 卡南德视为不公平的核不扩散体系。首先,印度认为,核不扩散或者核武裁减是试图让“没有武器装备的人缴械”。其次,中国的核武能力、其常规军事力量的规模、对巴基斯坦的友谊和支持、以及它跟印度各种冷热边界争端,都让新德里认为没有理由要放弃其军火库。最后,任何贬低印度战略自由的条约在该国国民中都会是极其不受欢迎的。很明显,这些都构成对核不扩散的重要挑战。但是,正如卡南德所指出的,全球核武秩序漏洞百出,只对五个核武国家有益,而不肯就范的核武国家印度让该秩序不得安稳。——耶鲁全球
如何阻止核武器扩散——下篇
印度拒绝加入“错误百出”的核不扩散体系,将让《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无法签字生效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09
费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现在,他需要证明他是实至荣归。今年早些时候,他在布拉格广受欢迎的讲话中承诺,要裁减核武。而作为此承诺的序言,达成《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可以让他证明自己。而其他宏大目标,例如让阿以建立友好关系、与伊斯兰世界和平相处、镇压国际恐怖主义、或者让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回复和平,似乎都更难实现。
但是,要实现达成《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也是困难重重。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在大气层、水下和外太空进行核试,《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上述条约的后续,禁止在地下试验,因此阻止有野心的国家跨越该武器的门槛。几乎所有签署了1968年《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也都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了,但是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一直都拒绝这么做。美国面对的问题是,要说服重要的签字国,例如中国,来批准该协议,而不是让美国的批准来成为中国批准的前提条件。然而,据猜测,美国参议院中的许多人——不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会坚持,只有印度、巴基斯坦及以色列搭到同一条船上,他们才会批准该条约。这凸显了相互冲突的国家利益,而这令《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实现额外地困难。
印度是推进美国核不扩散议程的主要国家。在7月对德里的访问中,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指出,《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目前政府的头等大事,并敦促印度政府也依此行事。奥巴马在主持9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的特别会议之时,明确表示了他的议程,而1887号决议也几乎是全票通过。该决议要求所有尚未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以“没有核武器国家”的身份签署该协议,并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尽管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拥有核武器装备,但却不被认为是拥有核武的国家,这种特权只有安理会的五个永久成员才享有。可预见的,印度直接了断地拒绝了。
然而,如果把时钟往回拨,回到1968年《核不扩散条约》形成之时,当时忽略了几点。第一,尽管当时已是意志坚定地努力阻止核扩散和技术转让,但部分新的核武国家已经出现。第二,由于现实政治的考虑,某些《核不扩散条约》确认的核武国家把核武技术转让给从属国(从中国到巴基斯坦,从美国法国到以色列),或者对这种扩散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美国、英国和法国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核联系)。这种趋势很容易让许多国家认为《核不扩散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不过是伪善,且无足轻重,因此拒绝加入。
而且,美国军事介入的威胁更刺激了核弹的扩散。那些被视为流氓国家、并被外界认为值得进行民主化的目标国家要么经历了强迫的改头换面(伊拉克),要么屈服于外部诱因(利比亚);还有一种回应态度就是,偷偷地兴建基本核武措施,当需要的时候从黑市中获取所需。缺乏安全感和被边缘化的感觉让一部分有野心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巴西)、以及被西方直接瞄准的国家,希望依赖核裂变装置作为政治杠杆和手段,以防止军事入侵和防止大国干涉它们的事务。但是这些发展所反映的,不过是现有核秩序的崩溃。
但是,仍看不到达成新的核不扩散体系所要的共识。因为,在追求真心实意的裁减过程中,现状的主要收益者似乎不愿意超越武器控制的范围,也不愿意接受核不扩散体系需要大修的现实。如果连美国和俄罗斯都特别不愿意在规定的时间内销毁它们的武器储备,其他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就有更可信的理由来拥有类似的武器了。
印度一向对承诺加入不平等的核不扩散或裁减条约都持谨慎态度。印度的观点是,这些体系所做的,不过是让“没有武器装备的人缴械”,如印度前国防部长潘特(K. C. Pant)所言。就算是对美国态度友好的辛格政府,也不会承诺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原因主要有两个。最近,1998年核试验的项目主持人萨塔南(K. Santhanam)公开表示,试验中的热核装置失败。这些信息在试验十年后披露,目的就是要阻止印度政府签订条约。它成功地巩固了公众意见,支持国家获取安全可靠的热核武器装备。因此,问题不是印度是否会继续核试验,而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进行。辛格可能不会在任内指令核试。但他也不大可能排除核试的选择,因为执政联盟中的其它政党在核安全问题上坚决反对妥协,而执政的国大党十分不愿意因此而疏远其执政伙伴。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中国自夸,其经测试的百万吨当量的热核弹头随时处于发射状态,而印度作为阻截的、在测试中的主要武器只有20吨当量,中国核力量超过印度。中国的常规军在数量上超过印度,而就质量而言,也配备了更好的大型武器。这种军事上的不平衡可能刺激了中国对印度不断增加的挑衅态度。它给巴基斯坦提供大量武器。在它原有的核扩散的罪恶之上,中国据称正向巴基斯坦转让与“加强原子弹”(boosted fission)相关的物质(氚)和技术。最令人担心的是,中国正开始一项目,把位于西藏高原北部的雅鲁藏布江改道,以满足内部干旱地区的用水需要。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之后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是印度东部、东北部各州和孟加拉的生命线,而它的改道可以成为开战的原因。改道至少也将会促使辛格加强印度的军事财力;而在中国拥有经测试、高当量的热核武器的背景下,河流改道也会迫使他重新考虑印度没有经过充分试验的核聚变武器的问题。他不会希望印度处于一个在战略上和心理上都被中国所压制的位置上。
印度政府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的立场让它考虑可能跟美国合作,让印度的武器设计者分享它的热核爆炸物理数据,让前者使用位于利沃莫(Livermore)的巨型惯性约束核聚变设施,而印度也不进行进一步核试。然而,由于本国测试数据的缺乏,印度科学家要从此项合作中获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该条约永久地排除了印度核试的选择,让它热核武器技术冻结在相当基础的阶段,增加了对美国的依赖,伤害了印度的战略自主性。如何把这样的条约推销给印度国民还是个未决问题。
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太过依赖美国,因此不可能不受控制。但是,不肯合作的印度不在《核不扩散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中,就其榜样作用而言,有可能倾覆这破旧的核不扩散体系。它显示了,《核不扩散条约》所偏向的核武国家的一己私利:要维护一个错误的、但对它们有利的全球核秩序。例如,所谓禁止核试在生态方面的原因并不成立,因为在不通风的地下进行核试对环境并没有危害。印度的做法也鼓励更多国家具备核能力,在安全方面自主独立。
巴拉特• 卡南德是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的教授。他的新书名为《印度的核政策》(Praeger, 2008)。目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访问学者。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