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先生访问华盛顿——第二部分

在本周访问华盛顿的时候,印度总理辛格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之间的会谈触及到了经济合作的议题。据“亚洲战略计划”(the Asia Strategy Initiative)主席大卫•卡尔(David J. Karl)分析,他们不太可能讨论印度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所带来的双边问题。事实上,就像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重组一样,印度汽车业似乎也正在经历一场悄然的革命。有两项重大突破是这场革命的证明:一是最新推出的由塔塔集团(Tata Group)建造的超低成本的Nano微型轿车,一是塔塔对福特旗下捷豹(Jaguar)和路虎(Land Rover)两大品牌的收购。鉴于这些发展,印度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汽车生产中心,这不仅源于国内需求的推动,也是因为国际社会有兴趣开发印度的技术人才。但是,随着印度工业实力的增强,以及美国公司为了生产和创新的考虑求助于印度,这势必在美国引发大众的抵制。目前摩擦的范围虽然有限,但依然存在 ——美国政客往往爱从言语上责备外包业务给印度一事,即便尚未在行动上有所表现。最后,随着更多涉及全球产业的公司都寻求将创新业务外包,政治领导人将有必要向他们的选民表明,这样一条全球路径将如何能够创造本地价值。——耶鲁全球

辛格先生访问华盛顿——第二部分

印度的工业增长可能与美国犯冲
大卫•卡尔 (David J. Karl)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09

Nano挑战:塔塔的微型大众轿车以其创新技术和低廉价格堪与较大型的车争锋

洛杉矶: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本周的华盛顿之行,是奥巴马上任总统以来的首个国事访问。此类访问少不了繁文缛节,而颇有地位意识的印度人会尤其注意接待礼 仪,特别是在奥巴马刚刚结束备受关注的访中之旅回国之际。经济合作自然在议程中占据很大分量。但是,由不断演变的全球生产和贸易体系所引发的迫切的双边问 题,不可能得到很多考虑。

      全球汽车业目前正在经历的痛苦的重组,为人们认识这些挑战提供了一个清醒的视野。十年前克莱斯勒总裁草草地对该国的汽车业前景表达了不屑。据报道他曾讲 过,“等你们修了几条公路后再打电话给我”。但是,印度相较于十年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初,随着本国最大财团之一的塔塔集团实现两项重大突破, 印度成功地抓住了汽车业的关注力。第一项突破是在国际上招来大片欢呼声的、既超高效又超低成本的微型轿车Nano的推出。正如福特汽车公司的CEO阿兰• 穆拉利(Alan R. Mulally)所指出的,“可以说,印度是在为整个世界设计小型车。”

      塔塔的第二大突破是对福特的捷豹和路虎两大品牌的收购,而这两大品牌的主要市场是在英国和美国。塔塔当时与另外一家印度汽车公司马亨德拉 (Mahindra & Mahindra)竞标,而最终约20亿美元的售价比福特先前为这两个品牌付出的代价算是大打了折扣。这次并购带有一分庄严的反讽意味:一家具有偶像级地 位、不过财产损失巨大的美国企业巨头将欧洲奢侈品牌脱手卖给了十年前才开始制造客车的一家印度小公司,而且这家小公司正在推出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

这两段插曲显现了酝酿自亚洲、正在重绘世界经济版图的战略转移现象。呈爆炸性增长的中国和印度特大市场在驱动全球消费需求方面日益崭露头角,加之两国作为世界级的技术和制造强国的角色也在逐渐显现,这二者是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形塑全球商业和国际政治的关键因素。

      这两段插曲显现了酝酿自亚洲、正在重绘世界经济版图的战略转移现象。呈爆炸性增长的中国和印度特大市场在驱动全球消费需求方面日益崭露头角,加之两国作为世界级的技术和制造强国的角色也在逐渐显现,这二者是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形塑全球商业和国际政治的关键因素。



      汽车业未来全球增长的大头将发生在以中国和印度领衔的发展中国家。拿印度来说,中产阶级的规模在未来二十年中将会急剧膨胀,总的消费支出将增长到原来的四 倍,而该国在此过程中也将发展成为世界第五大消费者市场。印度已经是世界上私人消费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并且其零售业有望在未来几年里增长60%以上,成 为8330亿美元之巨的市场。该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汽车市场之一,而尼桑-雷诺(Nissan-Renault)的头号人物卡洛斯•戈恩 (Carlos Ghosn)估计,未来十年印度的汽车市场将在规模上增长为现在的三倍,从而达到每年600万的销售量。

      将这些趋势看在眼里的大型公司已开始加速他们在印度的扩张努力:丰田、尼桑-雷诺、本田、大众和其他汽车生产商都宣布了在该国支出数十亿美元以扩大生产能力的计划。

      外资公司也开始充分利用印度的低成本工程人才和制造技术,特别是在全球汽车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小型车板块。韩国的顶级汽车公司——现代——正在将该国打造为 其小型车研发和生产的全球基地,可能甚至为其出口美国服务,并且最近刚刚在该国投资10亿美元,配备了一套全新的生产设施。铃木也同样在将印度转化为面向 欧洲的出口枢纽和小型车研制的重心。丰田打算在班加罗尔以外开创一个10万辆规模的制造厂,并计划使该国成为其小型车的出口基地。总的来说,主要针对欧洲 的印度汽车出口在2008-2009财年总量达到33.6万辆,与2002-2003财年的7.2万辆相比有巨幅上升,而且一些分析人士预测,出口将迅速 攀升至每年50万辆以上。



      美国公司也同样将目光转向印度,即便当他们在国内的市场上大幅裁员和缩减非生产厂家,通用汽车公司最近投资5亿美元用于扩大在印度的生产。该公司在班加罗 尔的技术中心容纳了1000名雇员从事研发活动,而随着汽车业的重组,该公司很可能将终止出口印产汽车到美国。福特正在加倍扩大生产能力,并已宣布印度在 未来将是一个关键的设计和生产枢纽。

      印度的欣欣向荣将同时给本国和跨国企业带来重大机遇。全球汽车业的主要蓝图,包括通用和福特,都将在印度描绘。但是这种发展政治性的不利方面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印度的崛起也意味着美国人将日益视该国为经济竞争对手。事实上,不和谐之音已开始出现。



      尽管当前抵制全球化的民众反对之声大都紧盯中国,但印度这个世界头号外包对象国也没能逃脱人们的关注。在2004年的总统竞选中,抵制外包劳务给印度的反 对力量急剧上升,乃至于发展到高潮时,约翰•克里(John Kerry)将一些把公司业务外包的企业领导人骂为“卖国CEO”(原文为Benedict Arnold CEO,Benedict Arnold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个将军,原先为北美大陆军战斗,后来投降英军,在这里,喻指卖国的人——译者注)。奥巴马在其最近的总统竞选中也继续采 纳了这一口径,他主张对公司业务外包加重税务罚款力度,并且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也包含一项限制针对海外技术劳工的H-1B临时签证项目的条款,这些 举措对印度产生了(与印度经济贡献相比)不相称的影响。而正如《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所观察的,奥巴马总统令人遗憾地总是将班加罗尔当做“造成美国经济困难的替罪羊”。

      对意料之中的印度经济崛起带来的不良效应的反对之声将愈演愈烈,并且在未来的几年里会更加一发不可收拾。要在蓬勃发展的印度市场上竞争得利,必然要求在该 国建立更多美国自己的研发和生产设施,而不是简单地仅仅依赖美国的出口。美国公司的成本削减和印度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大军的诱惑,将会进一步巩固这一进程, 但是印度和中国在引领全球消费者潮流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将迫使跨国公司推翻传统的业务模式。从思科和通用电气到宝洁和约翰迪尔等公司都已经开始将他们的 创新战略进行去西方化的改革,以便利用从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流到发达国家的思想、人才和产品。

      此种业务模式对于在全球化世界中竞争的大型美国公司来说实属必要,但是要解释清楚为何其对密西根和其他位于铁锈地带(指从前工业繁盛今已衰落的地区——译 者注)州也有益处,将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挑战。总理辛格和总统奥巴马在庆贺美印之间的经济伙伴关系时,也需要明智地对即将来临的政治影响予以考虑。

大卫·J·卡尔(David J. Karl)是设在洛杉矶的一家咨询公司“亚洲战略计划”(Asia Strategy Initiative的主席。他最近在担任“加强印美全球创新经济合作两国工作组” Bi-national Task Force on Enhancing India-U.S. Cooperation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Economy的项目主任,这一工作组由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和印度工商会联合会共同组建。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