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后遗症:欧盟是否已经丧失它在全球的重要地位?

21世纪的头十年仍在积攒各种名号。让皮埃尔•莱曼(Jean-Pierre Lehmann)教授则认为,人们可能很快就把这十年看成是欧洲作为全球舞台上重要力量的告别演出。从曲折的宪法到缺乏一贯贸易政策,到未能让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政策生效,欧盟在整个十年间不仅表明自己不能以协调的步调行动,也表明其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已经降低。在支持伊拉克战争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以及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缺乏表现,都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在莱曼看来,所有这些都在表明,欧洲在全球的势力正在衰弱。欧盟的经济地位及其成功吸纳以前处于苏联控制下的国家的事实,都证明它有能力为世界做出贡献,考虑到这一点,这个衰落的趋势令人遗憾。但是,要扭转这一趋势,就要精英和民众都转变观念。此种转变也许是向更具全球性的视角迈进。——耶鲁全球

哥本哈根后遗症:欧盟是否已经丧失它在全球的重要地位?

迄今为止,欧洲几乎在每个议题上都缺乏一贯政策
让皮埃尔•莱曼 (Jean-Pierre Lehmann)
Tuesday, January 5, 2010

 法国旺代省 LA VEZAUZIÈRE: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标志着这个召开了无数全球性会议和峰会的十年的终结。此次大会并没有为它划下完美的句号,反而让我们听到了颇为凄惨的啜泣之声。这些会议和峰会凸显了,在十年间全球均势已发生了深刻变迁。作为哥本哈根大会的主要“受害者”,欧盟的衰落最为明显。

在1900至1910年间,亦即当欧洲在全球无可匹敌的优势地位还没有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美国的崛起而动摇之前,这一地区达到了 它的鼎盛时期。在2000至2010年间,欧元得到推广,欧盟成员国因吸纳一些以前处于苏联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国家而增多,并且欧盟经济依旧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占到全世界GDP的22%)。尽管如此,欧洲却似乎是在以一个杰出的全球掌权者身份进行告别演出,而哥本哈根大会则是它不太耀眼的终曲。
 
在这十年中,全球变迁见证了一些新兴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大国引人注目的崛起,欧盟未能适应这一变迁。欧盟也未能调整好欧美关系,而在整个20世纪下半叶,欧美关系既是全球治理的基础,也是欧洲在世界的角色和地位的基础。欧美联盟的终结将被视为这个十年的遗产之一。
 
欧洲的主要问题是它没有能力统一行动。在这十年间,它的行动不像是一个紧密结合的集团,而像是一些朝着不同方向行进之国家的集合体。我们可以从刚刚过去的十年中找到大量这样的例证。
 
在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欧盟一分为二:一方是以英国为首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则是以法德为首的坚决反对者。难以想像简单地任命一位欧盟最高贸易官员(EU trade policy supremo)就能消除这些地缘政治方面的深刻分歧,但欧盟目前就这么做了。
 
一个不那么具有戏剧性却仍富有启发性的例子是:在被称为2005年中欧“胸罩战争”( bra war)的事件中,欧盟分裂为北部自由贸易主义者(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荷兰、德国和英国)和南部贸易保护主义者(包括地中海国家以及一些东欧盟国,比如波兰)。引起这次分裂的导火索是,随着WTO成员国在10年前达成的多种纤维协定(multi-fiber agreement)的到期,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包括胸罩)被指责“侵略”欧洲市场。 2008年,随着大萧条的到来,欧盟成员国之间发生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贸易摩擦。欧盟虽然在理论上有共同的贸易政策,但却没有共同的贸易意识形态。
 
当前欧盟贸易领域比较风平浪静,但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让多哈回合贸易谈判(Doha Round)停滞不前。在此前所有的谈判回合中,欧美之间达成的任何约定都决定着谈判的结果。在2003年WTO坎昆部长级会议(WTO Cancun ministerial meeting)召开前不久,欧美试图使用同一策略,却惨遭失败。如今,美国在贸易领域及其它领域需要其他盟友的支持,特别是巴西、印度及(或)中国。欧洲没有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做出一致反映,再次很好地表明了它没有能力采取统一的经济行动。欧洲的表现使得前德国外交部长约施卡•菲舍尔(Joschka Fischer)把欧盟政策说成是“夹生饭”。
 
《欧洲宪法/里斯本条约》( Constitution/Lisbon Treaty)的传奇故事,乃是欧盟这种混乱状态的最佳例证。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程序,根据这个程序,欧盟领导人打算在不经商议并且在没有充分解释的情况下把一部宪法草案强加给欧盟公民,后来在2004年春天法国和荷兰的全民公决中遭到反对后,又把这个宪法变成了在葡萄牙首都签署的一项条约。在一些程序性问题得到解决后,《里斯本条约》最终于2009年11月13日得以签署生效。这个传奇故事持续了8年,也因此占了这个十年的大部分。它不仅表明欧洲在适应新秩序时所面临的困难,还表明欧盟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欧洲民众。如果局外人都难以理解欧洲的“领导地位”(更不用说承认欧洲的“领导地位”),那么欧洲人亦是如此!
 
2009年12月,随着任命欧盟主席和“欧盟外长”这场闹剧的上演,这个十年也告一段落。无论是比利时人赫尔曼·范龙佩(Hermann van Rompuy),还是英国人凯瑟琳·阿什顿(Catherine Ashton)女士,此前都从未担任过全球的,甚或是欧洲的要职。

 
许多机构都表明了眼下的全球治理结构在21世纪已经过时,而欧盟代表不成比例地高的七国集团就是一绝佳例子——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都是七国集团的成员国。这种异常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首先是2008年11月首次二十国集团峰会在华盛顿的召开,接着是2009年9月匹兹堡峰会的确认,即二十国集团会充当全球经济治理的机构。欧盟没有通过一个团结一致的单一欧洲形象来统一其行动;它不仅坚持保留了原属七国集团的4个国家,而且还坚持增加了荷兰、西班牙和欧盟委员会这三者。欧盟治理成为一帮相互冲突的国家间的吵吵闹闹。
 
虽然欧洲影响力和声望日渐式微,它依旧可以在气候变化议程这一领域里主张领导权。但这一领导权也受到了削弱。人们认为哥本哈根大会在总体上是失败的,在某些方面更是惨败。对欧盟而言,这次大会是它的耻辱。作为世人心中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的欧洲主办国,丹麦在逻辑上和组织上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令人震惊。这本身就令人难堪。欧盟领导人们坚决认为哥本哈根大会应该在碳排放问题上达成一项明确的协议,但是这一立场却遭到忽视,这令人感到羞耻。欧盟实际上并没有出席哥本哈根大会;它只是个局外者:彻彻底底的游魂,绝对不是哈姆雷特!
 
从一个更具全球性的视角来看,哥本哈根大会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美国的单边主义已经死亡,多边主义是唯一的选择。但正如它在十年间所显现的并且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被证实的那样,这种新多边主义更多地将欧盟列为一个旁观者而非行动者。哥本哈根大会表明欧美同盟已经奄奄一息。奥巴马总统的时间主要被用来向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这几个所谓的“基础四国”(“BASIC” countries)示好。大会达成的“条约”根本没有欧盟的贡献。欧盟委员会主席只是在他的手机短信中才得知了这一协议。
 
哥本哈根大会生动地凸显了21世纪头十年的趋势,接下来的十年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欧洲加快衰落,其全球地位也会不断下降。这令人遗憾。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欧洲依然——包括在气候变化这一关键领域——能够做出很大贡献。没有任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可以料到,欧洲的衰落和欧洲全球地位的下降这些趋势也可能会得到扭转。然而,这就要求欧洲人(不仅仅是领导阶层,也包括公众)进行重大的观念转变,尽管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我们很难知道这一转变的深度和广度。

 

让皮埃尔•莱曼(Jean-Pierre Lehmann)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埃维昂组织(The Evian Group)的创会理事。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