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泥足巨人?第二部分
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引发了热议,也催生了许多书籍的出版。这一系列包含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觉醒的泥足巨人?》由经济学家普兰纳布•巴德汉(Pranab Bardhan)撰写。文中,作者通过与众不同的视角,详细指出了只关注短期经济增长的财经媒体所忽视的各种挑战。他指出,这两个国家都成功得让数百万民众摆脱了贫困,但他同时告诫道,政治因素可能阻碍经济增长。第二篇文章的作者是瑞典前驻华大使雍博瑞(Börje Ljunggren),他认为亚洲大国崛起势头正劲。特别是中国,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所目睹的“最大的变化”。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的发展速度比印度更为迅猛,雍博瑞认为,中国的世界地位将取决于其是否对公益增加投资,如对基础设施、教育和健康的投资。给予民众更多权利将为政府争取到更多的支持。雍博瑞和巴德汉都认为,两国的国内政治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全球系统。—— 耶鲁全球
觉醒的泥足巨人?第二部分
中国的迅速发展并不是神话,并已改变世界
Wednesday, April 21, 2010
斯德哥尔摩:从涌上市面的关于中国和印度崛起的书籍来看,亚洲大国崛起并控制世界似乎势不可挡。在一片喝彩声中,经济学家普兰纳布·巴德汉却有着不同的论调。他所关注的是 “在这些国家内部,人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批判性观点。
但为了要“剥除神话的光环”,他的观点似乎有点过了。他新书的名字 “崛起的泥足巨人”,就有保罗·克鲁格曼1994年发表于《外交》杂志上的文章的影子。在该文中,克鲁格曼说,东亚的奇迹是一个神话,由汗水打造,不能带来什么灵感启迪。而众所周知,尽管1997年亚洲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其当今的经济崛起并不是什么神话。
事实上,中国在过去30年的发展充满了戏剧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最大的变化。中国从经济闭锁到对外开放,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和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2008年),人均年收入也由从前的250美元增加到1978的十倍。
从巴德汉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尽管印度可能在企业和金融领域更为进步,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中国在大多数领域都会遥遥领先,除非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于不断的系统性收缩“磨损并停止”,部分学者同意后种说法,裴敏欣(Minxin Pei)在其2006年的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发展方面,两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两国建设电网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能力有着根本的差别,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克服。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在公路和铁路建设里程方面领先于中国,今天却被远远抛在了后面。在考察印度糟糕的铁路发展状况之后,巴德汉得出结论,“多年来,印度民粹主义政治已经对商业运作和投资造成了严重破坏。”
巴德汉出色地分析了两个国家的贫困、不平等和人的发展。他的分析体现了对公平和包容性的关注,并在分析减少贫困、市场改革以及全球化之间相互关系中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他的结论是,消除贫困和全球化的相关性比通常说的还要模糊。
尽管如此,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及其在技术发展方面的意义,要比巴德汉认为的重要得多。如果不放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经济就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发展。邓小平带领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他相信,只有把国有企业及其利益集团必须放到艰苦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改革发展。
诚然,中国在80年代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没有导致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但是如果没有外国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这三十年中异常迅速的增长是不可能的。外国直接投资促成了中国对外出口的一半以上。中国领导的根本错误是,没有利用在这些投资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投资到能促进农村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和卫生等中去。
普遍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比印度更不平等的社会。巴德汉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基尼系数在计算过程中,中国用的数据是收入,但印度用的则是消费支出。巴德汉的分析远远超出了收入分配的问题,他还探讨了“初始条件的公平增长”。这是印度失败的地方。印度的土地改革很随意,也没有积极的政策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可悲的是,44%的印度劳动力是文盲(世界银行,2009年)。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识字的人数增加了三倍多,人均寿命增长了50%。
像巴德汉这样的学者所忽略的是科研的发展。中国虽然有政治独裁的限制,但在这方面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印度的智能行业和“班加罗尔形象”让人觉得它的科研发展应该不错,但实际成绩并不是很好。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为 《金融时报》(2010年1月25日)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表明:“在过去三十年,中国在科研方面的发展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强劲”,通过同行评审的科研文章的数量增长了64倍,而且增长的速度没有任何放缓的迹象。中国在这方面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把印度远远抛在后面。当然,这些文章质量参差不齐,这些数字只是表明了通过同行审查的文章的数量。中国在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做得非常好,在纳米技术和能源这两个领域也做得不错,很有可能会为全世界带来惊喜。
众多分析中国的崛起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缺陷,它们都忽略了中国的集权统治性质,巴德汉的也不例外。它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这个严丝合缝的党政国家在本质上是如何武断和具有压迫性的。
在分析印度政体时,巴德汉正确地强调了印度对多样性和持不同政见者的包容性,这一点中国非常缺乏。与此同时,他也批评了印度的民粹主义民主,指它未能解决机会平等这个根本问题。事实上,如今毛派萨那尔(Maoist-Naxalite)运动日渐成为印度基本政策的挑战,这正说明了印度基本政策的失误。
中国一党专政的国家将不得不应对日趋恶劣的大环境,尤其是IT革命,巴德汉对此只是寥寥数笔带过。IT产业对两国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对中国的专制体制尤其是令人感兴趣的考验。网络市民社会正在形成,“权利行动主义”是其一个重要特征。即使在短短的十年内,这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毫无疑问,中国的体系比许多批评家想象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但是,中国社会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将于2012、2013年开始执政的中国第五代领导人,将不得不深思熟虑,超越胡锦涛“稳定第一”的世界观。
印度是一个选举制的民主国家,这是它的优势,但是印度的特权阶级和目光短浅的政治家却远远没有让印度发挥其应有的潜力,使其经济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两国未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过,两者都在以自己的步伐迅速兴起,他们的崛起将不仅改变这两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而且会改变全球系统的运作方式。他们正在改变着整个时代!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