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绿色技术带来贸易战争的威胁

敏锐的调查者发现,廉价石油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新兴绿色科技能像计算机一样给日常商务带来革新。国际经济学专栏作家布鲁斯•斯托克认为,各个国家利用新技术,争相为世界完善和生产新产品,赚取大量金钱。但是斯托克提出警告,全球贸易体制对能源问题缺乏足够的规范,这会造成贸易战争。美国已经停止从中国购买风力发电机,目的是保护国内工作岗位,而中国在原料必需品上发布配额和出口禁令,在某些替代能源上搞市场囤积。慎重考虑国内和国际工业政策,包括设定目标和培养需求,能加快这些技术的发展。如果不能,接踵而至的贸易战争将使保护地球的事业受到延迟甚至阻挠。——耶鲁全球

新兴绿色技术带来贸易战争的威胁

开发替代能源的全球规则能防止浪费和滥用
布鲁斯•斯托克 (Bruce Stokes)
Friday, May 14, 2010

 华盛顿:各个国家终于都醒悟了,看到二氧化碳污染和矿物燃料供应有限的危险。坏消息是新兴绿色技术可能导致大量新的贸易战争。去年,媒体报道,纳税人用于刺激经济的基金被用于购买240台中国制造的涡轮机,目的是要建造西德克萨斯州的新风力发电厂。这件事在美国引发了公众如潮的批评。全世界对低碳能源的追求,与国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需要发生了冲突。

 
中国、德国、西班牙和美国因为使用国内绿色能源而获得了经济和环境利益,在与他国竞争的同时,在将这些技术推广到全世界方面,也树立了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当环境学家们赞赏对可再生能源的新关注时,各个国家的气候需求与其竞争性议程之间的内在冲突,威胁着全球贸易体制。目前的贸易体制在能源问题上缺乏相应的规则和步骤。如果不能花大力气使绿色科技贸易自由化,减少气候变化的努力将会很快导致新的贸易战争。
 
中国计划在2020年之前将20%的能源需求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如此一来,中国有希望成为绿色科技的全球生产基地。
 
2009年,中国的风力发电设备超过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累积装机容量连续第四年翻了一番。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市场。到2020年,中国计划将国内能源的五分之一变成风能、太阳能和水力之类的可再生能源。
 
中国希望能用本国生产的设备来达成这个目标。2004年,中国五分之四的风力发电设备是从国外购入,其中主要是从欧洲。今年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技术来自海外。
 
中国在全球风力发电市场上还不是主角,其对欧美的出口只占总产量的不到百分之一,但中国的风力发电机生产增长已经超过了自身需求。中国的生产者期望成为更大的出口商。
 
2008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大约占到太阳能电池贸易的三分之一。北京希望把国内的太阳能发电产量从2010年的3亿瓦特,在2020年提高到200亿瓦特。但目前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中国生产的大部分太阳能电池都出口。例如,从2007到2008年,中国出口欧洲的太阳能电池价值总额翻了一番多。在2009年的前11个月,售往美国的价值总额比2008年的前11个月增加了三分之二。
 

2007年三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商。(放大图)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上的成功,是通过旧式的工业政策来取得的。对于那些希望在中国不断扩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上寻找立足之地的欧美生产商,北京设定限制性配额,只准购买国内生产的太阳能和风能设备,并通过各种方案,让提供这方面技术的国外公司的投标落空。稀土对生产制造风力发电机至为重要,而中国拥有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稀土矿藏储备。中国禁止出口稀土矿产,试图通过限制这些金属的销售来垄断风力发电机市场。
 
欧洲也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雄心壮志。德国的发电量中太阳能和风能已经占到16%。最新的麦肯锡公司研究表明,“到2050年,欧洲经济体内[温室气体]的排放要比1990年降低至少80%。”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建设1900平方英里的太阳能电池,其中许多是搭建在屋顶上的,每年还需投入2000台新的风力发电机,其中一半可能建在海里。这目标看起来就让人生畏,但却是欧洲过去十年风能建设的速度。
 
欧洲得到的益处不仅仅是降低碳排放。到2050年,麦肯锡预期国民生产总值能耗实际降低到欧洲现有水准的30%,大大提高竞争力。可再生科技产品将会创造数万个新的工作岗位。
 
正当各国竞相争取风能、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时,贸易纠纷难以避免。2009年8月,两个德国太阳能技术大公司向德国政府和欧盟投诉,指据传中国竞争者有政府补助。
 
降低国家碳足迹的国际承诺,与现存的全球贸易规则之间的关系渐趋紧张,上述争执使这种紧张关系更为明显。得克萨斯州的风车农场是这种内在冲突的例子之一。德克萨斯州的风能资源丰富,能有助于降低美国对原油进口的依赖。为此项目购买风力发电机也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刺激经济复苏。但公众意见是发电机要美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制造。
 
对自由贸易的倡导者而言,这似乎是“购买美国产品”的经典案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批判。但最近位于日内瓦的世界贸易机构的研究表明:“政府采购的现行规则并没有系统地处理绿色采购问题。那么,为了履行京都[气候变化]议定书所确定的目标,国家在何种程度上有权规范政府的采购行为,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国际贸易机构主张,要避免此类争议,应当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根据“讨论所有相关的问题,从产品、服务分类问题,到规范补贴,到竞争和国家贸易问题,以及知识产权和政府采购问题”,开展新的能源协商。
 
目前还没有国际公认的全球条约。各国可能要经历好些年日渐尖锐的贸易冲突,由此各国政府才会意识到制定全球性公约的需要。迄今为止,奥巴马政府和欧盟开始考虑野心不太大的方案:所有国家协商取消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关税。这一共识将会取消贸易和气候目标之间潜在的未来矛盾,它是让贸易自由化,而不是限制贸易。但即使如此也并不容易。只有中国参与,这类协商才是有意义的。此外,什么才算是可再生能源技术,要在界定问题上达成一致,也不会是轻而易举。
 
尽管如此,发展技术减少碳排放,与长期贸易承诺之间内在的紧张关系不能被忽视。除非出台新的全球规则,中国、欧洲和美国之间市场份额的竞争才不会导致政府行为滥用和贸易关系紧张,从而全力关注保护地球。

 

布鲁斯·斯托克是国家杂志的国际专栏作者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