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挑战有多大?——上篇

毋庸置疑,借助于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正在崛起。这期的耶鲁全球系列将探寻中国的崛起对于全球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在这由两部分组成的系列文章中,上篇文章的作者、专栏作家布鲁斯•斯托克斯(Bruce Stokes)注意到,很多蔓延在美国和欧盟的不安情绪,源自于他们的不自信。由于具备强劲的经济势头、没有债务以及占全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不能不对全球的规范和作法产生影响。中国将如何运用其新获得的影响力?有关的各种推测多如牛毛。而美国、欧洲和和亚洲邻国的反应在动摇现状方面,能力不相上下,或者甚至更高。斯托克斯提议道,旧的规则不再适用于新兴国家,逐步升级的紧张或冲突也不会产生持久的全球领导权,持久的全球领导权会在应对至为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的创新与合作之中产生。——耶鲁全球

来自中国的挑战有多大?——上篇

中国展现出要影响全球的新意向
布鲁斯•斯托克斯(Bruce Stokes)
Tuesday, July 13, 2010

 华盛顿:中国真的是北京急于向世界展现的只具有区域抱负、友善的新兴市场吗?又或是一个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信的经济与战略力量,日益对欧洲、美国和亚洲邻国构成挑战?

自19世纪的 “黄祸恐怖”(Yellow Peril scare)以来,西方很长时间内都把中国当成是要来的“狼”。而最近对中国的恐惧,反映出欧美在面对中国的竞争时,对他们维持现行生活标准的能力缺乏自信。新保守主义还加剧了这一焦虑,因为要动员公众支持美国的国防开支和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影响力,就需要一个敌人。而且,这些恐惧忽视了中国令人望而生畏的发展性需求,其中包括数以亿计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然而,最近几个月的迹象表明了,随着中国有能力、也史无前例地有意向在世界上发挥其影响,中国人的自信日渐增长。这不应当令人感到惊讶。历史教导我们,新兴国家常常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以测试它们的影响力。欧洲人、美国人和中国的邻国,其实无须担惊受怕。但是他们确实需要警觉。
 
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激起了北京新的自信。中国的经济规模在过去七年间翻了一番,人均收入也在过去六年翻了一番。
 
根据最近的皮尤全球态度调查(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上述经济成就使得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志得意满的人。九成中国人对他们的国家发展方向感到高兴,认为他们国家当前的经济形势良好,并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保持乐观。
 
世界上的其它国家日益视中国为新兴的经济超级大国。在前述针对22个国家国民所作的皮尤全球态度调查中,有8个国家的绝对多数或相对多数的国民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大国,与之相比,2009年只有2个国家的国民如此认为。一半以上的德国人、约旦人、日本人、法国人和美国人现在将中国列在经济大国的首位。
 
2009年以来,在可以调查其态度趋势的21个国家中,在其中13个国家中,那些认为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超级大国的公众比例急遽增长,其中,日本增长了29个百分点,德国增长了23个百分点,约旦增长了21个百分点。
 
并且,中国似乎也乐于运用其蒸蒸日上的地位,来对外交、安全和经济事务施加影响。
 
对于美国,中国不再惟命是从。当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于2009年11月出访中国时,他在上海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即在上海科技馆内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只有地方电视台而不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转播——不同于比尔·克林顿担任总统首次访华期间所举行的那场著名的市民对话。另外,当时的新闻报道受到了内容审查,例如《南方周末》中有一篇对奥巴马的采访,中国的新闻编辑就进行了内容审查。
 
在去年12月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面,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不能出席与奥巴马的首次会谈,而只派了一个级别稍低的官员代替他出席。奥巴马还遭到一个中国高级官员指手划脚的驳斥。但如果一个美国人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中国的领导人,这很可能就会引发一场国际性风波。
 
在贸易与投资方面,北京也转而采取盛气凌人的姿态,要求外资企业如果想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其产品,那么外资企业的技术要在中国申请专利并采用中国的标准。中国还对在中国销售其产品的西方国家制造商提起贸易诉讼。
 
在政治层面上,中国官员们开始主张一个扩张性的中国国家主权。北京长期以来就主张西藏和台湾是“国家核心利益”,外国人不要去干涉这些“内政”。现在,中国人开始将这套外交说辞运用于南中国海,那是一片120平方英里的海域,至少有1/3的全球海上贸易以及一半以上的东北亚进口能源途经这片海域。北京的主张威胁着越南、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渔业和石油开采业的利益,还威胁着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海军过境利益。
 
同时,北京重申它对印度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原先的领土主张,为了摆明这一立场,它还在印度的东北边界上驻扎了新的军队。
 
中国还谋求在南亚发挥更大作用。北京向斯里兰卡政府提供武器,帮助该政府结束与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旷日弥久的内战。中国在从缅甸到巴基斯坦这一区域的许多国家修建民用港口设施的同时,增加了在印度洋上面的军事行动。中国在通过提供民用核技术援助加强它跟巴基斯坦紧密的战略关系的同时,还深化了跟缅甸和阿富汗的经济联系。中国将印度排除在北京主导的东亚外交架构之外。
 
随着中国的国防开支增加,就算是中国的邻国们开始担忧国家核心利益、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之间的关联,这也是可以谅解的。北京现在将其GDP的4.3%用于国防,远远超过其邻国印度、日本、韩国、台湾或越南。
 
但是中国还通过不作为来施加它新获得的影响力。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抵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六月,中国作出一个决定,结束紧盯美元的货币政策,但是这仍然不能导致人民币价值的实质性提升。同样,中国很明显不愿意就关于一艘韩国海军舰艇被朝鲜击沉的报道而对朝鲜施加压力。另外,在投票赞成联合国对伊朗核武器计划的经济制裁之前,北京强调要削弱这些制裁,这表明中国在伊朗的经济利益高于欧洲和美国对伊朗核计划的战略关切。
 
显然,北京在向世界宣告,中国不会长久接受国际现状。它已经发出种种信号,而且它与其它国家的关系已经永远改变了。
 
过去很多次,中国在测试完其影响力边界以及西方和亚洲邻国的耐心后便会鸣金收兵。如果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已经摆出来的姿态证明其只是在虚张声势的话,那么形势仍然是可控的。
 
如果中国在接下来的数月里咄咄逼人的姿态继续上涨,那么国际间日益紧张和错误估计的危险就会变成现实。
 
还有其它的地区或事务是中国视为“国家核心利益”,并因而不让国外批评的吗?它的国内人权事务?它的碳排放记录?它对中亚的领土主张?
中国企业是否会设法规避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继而引发德国企业、韩国企业或日本企业步其后尘?
北京是否会用它握有的大量美国国债更为直接地对美国的行为施加影响?
 
指望一个经济上成功、日渐变得自信的中国不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这一现实并不意味着北京有资格不受惩罚地发挥其影响力,纵使其它国家过去是如此做的。
 
欧洲、美国和亚洲的其它国家必须保持警惕。中国正在崛起。而历史上的新兴国家向来都会动摇现状。

 

布鲁斯·斯托克斯是《国家杂志》(National Journal)的国际经济专栏作家,《国家杂志》是立足于华盛顿的公共政策杂志,也是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的跨大西洋成员。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