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带头,目标是要百分百使用可再生能源

通过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德国让世人看到它在一步步地为自己解开化石燃料依赖这一枷锁。民意调查显示,超过80%的国民支持开发本国的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替代性能源,赞同避免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和铀。就经济方面而言,德国是接受可再生能源的先行者。这个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为一项未经测试的技术冒着风险,负着代价。但它也造就了世界市场,成为能源安全方面的标准制定者和全球榜样——更不用说它在清洁能源领域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通过减少污染和围绕化石燃料的争端拯救了无数生命。与石油和天然气一样,铀的供应也是有限的,尽管目前价格低廉。德国政府推迟逐步淘汰高效益的大型核电站这一计划,将减缓在稚嫩的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的投资,加大了未来全球能源局势的不确定性。——耶鲁全球

德国带头,目标是要百分百使用可再生能源

但为了不让利润流走,核能生产者施加政治压力
丹尼尔•伯泽 (Daniel Boese)
Tuesday, September 7, 2010

 柏林:对于德国能源产业而言,9月6日是个历史性时刻。当日,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领导的由自由党与保守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宣布,将彻底改变德国在核能方面的立场,维持德国的核电站,而非将它们关闭。

这项备受争议的决定激起强烈反对。正如两个特殊日子所显示的那样,德国政府并没有必要做出这项决定:
 
对于大多数德国人而言,7月14日只是个平凡的日子,尽管气温超过了摄氏30度。这一天所创的记录是在太阳能方面,而非气温方面。当日,德国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电能的总量首次超过了该国17座核电站同期输出电能总量的50%
 
随着德国在从核能和煤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中又迈出一步,可再生能源已经跨过了一个关键性门槛。这是在德国收到一份不寻常的圣诞礼物的7个月之后。2009年12月26日的大风送来了免费的电能,风轮机发电量高达20.100兆瓦,使得电价下跌:发电成本为每度电最多20分。燃煤发电站不得不由卖电转为买电。
 
这两个日子发出的信号就是——为德国提供百分之百的可再生能源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几十年来,环保主义者运动、蓬勃发展的风能与太阳能产业以及德国绿党(Green Party)都梦想能彻底转向可再生能源。如今政界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超越了党派之争。甚至连保守派德国环境部长、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的诺贝特·勒特根(Norbert Röttgen)都是它的支持者
 
人们普遍认为开发可再生能源在技术上是实际可行的。德国是世界上较早接受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好比首个购买iPhone或者谷歌带有Android平台的手机的用户,该国支出了高额价款,但也搞清楚了这项技术好与坏的各方各面。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这项技术将会被试用和测试,并且会由于规模效益而大幅降价。
 
德国得到的好处便是获得了可再生能源这个不断发展的市场的专门知识。的确,支持开发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理由长期以来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而紧接着的两个理由则是能源安全与创造就业岗位。
 
开发可再生能源并非易事。德国不是最适合搞可再生能源的国家,既缺乏冰岛的那种火山能源,也没有爱尔兰、英国和摩洛哥的那种有着强风的漫长海岸。它的阳光也不如西班牙、加利福尼亚和北非那么充足。挪威的480万公民所用的电能大多是来自水电站。不同于挪威,德国既要为它的8000万人民供电,也要为它产量仅次于中国的工业系统供电。
 
由此可见,如果可再生能源产业能够在欧洲腹地获得成功,那么它便能够在任何地方取得成功。2008年,德国70%的天然能源(primary-energy)生产都依赖于进口的煤、天然气、石油和铀。
 
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政策目标是,可再生能源要在能源总量中占到10%的比重。2009年,德国安装了产能达到9800兆瓦的太阳能设施和产能达到2578千兆瓦的风能设施。现在,可再生资源的发电量达到了总电能的16%。有关专家指出,这一比重可能从16%上升到100%。德国联邦政府最近提出了新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规划,计划到2020年将这一比重从20%提升至30%。德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Bundesverband Erneuerbare Energie)提出了更高的预期,声称到了2020年这一比重会达到47%。
 
德国政府的科学顾问委员会(Sachverständigenrat für Umweltfragen,简称SRU)也就此独立开展了研究。该研究的主要实施者是德国大气与太空研究院(German Institute for Air and Space,德文缩写为DLR)。研究者们整年间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计算,比较太阳能产量和风能产量的平均值,以便按照需求的增长对它们加以协调。研究结果是一目了然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在技术上是可能的,在经济上也是切实可行的。以后因煤和天然气的进口量下降而省下来的钱抵消了先前增加的投资。
 
德国联邦环境署(Umweltbundesamt)也发布了一份关于地区实力与关系的研究报告:德国北部和东部有丰富的风能,南部的太阳能较多,其他的一些地区有着可供储存的生物能源和水能。这些差异合起来可以被用来协调整个年份的能源生产。
 
其他一些国家对德国如何寻求能源独立展开考察。德国能源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环要数保护性分类电价制度(feed-in-tariff)。它保证了可再生能源的一个固定价格,该价格会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下降。这项简单的制度设计促使了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增加,已经得到日本、巴西、中国以及欧盟的18个国家的采纳。2009年德国少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7400万吨,而德国环境部则公布了另一个顺带的好处——在清洁能源领域新增将近30万个工作岗位。
 
当然,棘手的问题还是成本问题。诸如英国环保主义者乔治•比奥(George Monbiot)那样的批评者认为,保护性分类电价制度的成本过于高昂。在过去十年间,德国电价的确猛增60%。但是,德国环境部指出,保护性分类电价制度所造成的涨价占不到电价增长的10%,也就是说,每个普通家庭每月大约为此支出3美元。
 
考虑到德国不仅较早采取并试验了这些技术,而且造就了世界市场,上述代价物有所值。
 
受欧洲气候基金会(European Climate Foundation)委托,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和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合作开展了一项名为“2050路线图(Roadmap 2050)”的研究,主题是关如何实现一个“繁荣且低碳的欧洲”。该研究发现:通过开发一种用强劲的输电线联通南欧和北欧的智能电网,欧洲能够效法德国,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当前,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还有意大利及其邻国之间还没有这些输电线。而没有这些输电线,就不可能在全欧洲分享风能和太阳能。
 
尽管可再生能源获得许多支持,然而它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主题。环境部长勒特根坚决支持可再生能源,他也遭到了自己党内那些喜欢核能者的反对。默克尔维持核电站的决定使勒特根输掉了这场战役。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德国联邦法院也一定会审理这一事件,因为反对派已经宣布他们想要诉诸司法途径。
 
德国曾经决定逐步停止使用核能,但是由保守党和自由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在政策上的转变,可能意味着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繁荣期会告一段落:大型的核电站和火电站所发的基底负载电能几乎占满了电网而使其无法容纳太阳能和风能所发的没那么稳定的电能。回归核能对四大电力公司而言是极为有益的,每座核电站每天的收益约为100万欧元。今年秋季,这个主题的争论很可能会持续。但公众的态度是明确的,由福尔萨(FORSA)新近主持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超过80%的人支持可再生能源。
 
与此同时,联邦政府总部已经改用可再生能源:国会办公机构的屋顶是太阳能电池板,国会大厦(Reichstag有自己的地热供暖设备。柏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首都。德国其余的地方是否会如法炮制?这个问题将在未来的几个月得到回答。这个答案涉及的只是政治意愿,而非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丹尼尔•伯泽是柏林头号城市杂志zitty的记者,也是《艺术论坛》(Artforum)驻柏林的记者。他目前正在撰写一本书,主题是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青年运动。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