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亚洲:危难时刻寻求合作伙伴——上篇

随着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展开他的亚洲之行,本期耶鲁全球系列文章分析了 奥巴马在访问亚洲四国的紧凑行程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动议。此次巡访始于印度。在本期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阿肖克•马利克(Ashok Malik)解释道,尽管奥巴马同他的前任乔治•W•布什分别代表了意见相左、相互对立的两个党派,但两人在同印度这个新兴强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上则目标一致。小布什赞同印度在不放弃其核军火库的同时发展民用核能的做法;奥巴马呼吁巴基斯坦对其境内的恐怖分子庇护所予以打击,并支持印度申请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迫于美国经济所处的窘境,奥巴马在对外政策上寻求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即印度要获得美国的技术,就必须以对美国企业开放市场作为交换条件。奥巴马在为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问题上寻求亚洲的支持,而这就要求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拥有稳定的经济增长。——耶鲁全球

美国在亚洲:危难时刻寻求合作伙伴——上篇

奥巴马希望印度成为美国的战略伙伴和就业机会创造者
阿肖克•马利克(Ashok Malik)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新德里: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对印度简短却意义非凡的访问,及其对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欣然接纳,使人不禁由他和他的前任乔治·W·布什联想到诗人约翰·戈德弗雷·萨克斯(John Godfrey Saxe)笔下那几个“聪明的”印度斯坦人。

这位19世纪的美国诗人在其著作《盲人摸象:一个印度寓言故事》中重新讲述了这个关于六个聪明的盲人描绘同一头大象的古代印度寓言故事。每个人摸到了大象身上的一个不同部位——象牙、象尾、象鼻等——并得出了从各自经验出发正确无误的结论,但这六人当中没有一人对大象作出完整而准确的描述。
 
 与他的前任小布什一样,奥巴马致力于同印度建立广泛的、具有经济和战略意义,以及区域和全球影响的合作伙伴关系。但即便如此,两人却选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来描绘“大象”:小布什曾暗指两国为争夺在亚洲的霸权地位和遏制中国而进行的激烈角逐,他将狂热地推行民主制视为两国的一项共同事业。自认为是自由国际主义者(liberal internationalist)而非新保守主义者的奥巴马则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表述美印伙伴关系:两国签署的经济协议,双边贸易所具有的尚未开发的巨大潜能,以及民主伙伴国维护人类共同理想和人权的决心。事实上,两人描绘了同一个目标。
 
奥巴马此次出访事先并未激起东道国的过高期望,对于这样的一次访问,结局尽管令人满意,却难免有虎头蛇尾之嫌。奥巴马此行有他的历史包袱。布什对印度的亲善使其成为了印度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美国总统之一。2009年冬天,在卸任后的仅第二次出国访问期间,小布什在印度作演讲时受到了新德里战略机构长时间的起立鼓掌。小布什是在感恩节期间出访印度的,该国没有忘记在国际核供应国集团解除对其长达三十余年的核贸易禁运中小布什的鼎力支持。那项具有突破性的协议(译者注:此指2006年小布什与辛格签署的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该协议于2008年9月经美国国会批准生效)使得印度能够在不销毁其核武器和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同时从事民用核贸易。
 
奥巴马就任之初,印度政府对其对印立场持有疑虑。尽管他同曼莫汉·辛格总理气质相投——两人都被视为风格含蓄、知识分子政治家,对公共生活通常涉及的尔虞我诈和街头斗争都不抱好感——但奥巴马的提议几乎没有一项令印度官员信服。印政府对奥巴马的不信任来自以下几点事项:阿富汗问题以及阿富汗战争的路线和时间表;克什米尔局势以及美国方面可能作出的干涉;奥巴马反对外包的辞令。即便是在防止核扩散问题上,奥巴马的直觉也无法令人感到鼓舞。小布什试图对“好”的核扩散国和“坏”的核扩散国加以区分,并把印度归入前一类。有影响力的民主党人并不理会这种细微差别。
 
不过,说到底,这些都不重要。奥巴马给了印度民众想要的,说出了他们想听的。他的一些言辞具有象征意味。他呼吁巴基斯坦当局对恐怖分子的庇护所予以打击,并将那些对2008年11月26日在印度孟买发生的连环恐怖袭击负有责任的人绳之以法。他同时表示美国支持印度加入改组后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申请,但安理会改革何日完成尚未确定。
 
然而,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上述表态并非坚若磐石的保证。对于任何试图让巴基斯坦对孟买恐怖袭击负责的手段——劝说,仁爱,激烈的言辞,威逼胁迫,巴基斯坦联合军事情报中心一概不予回应。至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国仍然是印度“入常”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不管怎样,联合国改革是多层次的,并且将在未来数十年内而非数月内逐步开展。
 
此次出访的重点在别处。奥巴马进一步推进了小布什在印美“核协议”中表达的想法,提出将印度机构从美国商务部的“实体名单”(Entity List)——包括所有必须获得出口或转让敏感项目的特殊许可证的个人或机构——中除名,同时放松此前阻碍印度获得“军民两用技术”(dual-use technology)的出口管制。在某种意义上,奥巴马消除了冷战留下的最后隔阂。
 
对国内高失业率的担忧促使奥巴马为美国企业寻找新市场。他飞出国门,造访印度,是因为有明显迹象表明,印度军方将为其雄心勃勃的武器升级计划抛出巨额订单,此举可为美国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总统不无得意地宣称,光是在其访问期间,印美企业(包括通用电气和波音公司)签下的经济协议就将为美国创造5万多个工作岗位。
 
最初的新闻头条是关于奥巴马如何巧妙地回避有关巴基斯坦恐怖主义情结的棘手问题,并促使其访问成为两国交易的峰会。之后的访问细节则显示事情远比这复杂。辛格总理和奥巴马总统发表的联合声明提及“21世纪的全球性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已有的就东亚发展问题进行的定期战略磋商”以及“同阿富汗政府开展联合发展项目”的需要。上述联合声明,加之单方面提名印度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举动,暗示了奥巴马在对南亚“泥足巨人”大献殷勤的同时不惜惹恼中国、巴基斯坦和欧盟。对于一个向来以精准和审慎的外交风格著称的政治家而言,此举未免失之鲁莽。
 
那么,奥巴马此举意味着什么?很显然,在战略上力挺印度、使之成为强国的努力已成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共同议题。这是小布什的政治遗产中未遭奥巴马弃绝,也并未给其提供任何弃绝理由的一部分。各种激烈的争辩,乃至关于工作外包的辩论,都无法使美国经济成功脱离窘境。印度依靠IT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尽管引人瞩目,但它对于印度的经济,或者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美国的失业率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倒是中国及其它东亚经济体令美国制造业元气大伤,对该国蓝领造成了更大的危害。
 

对于印度来说,眼下它在美国及其经济复苏中的利害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大。在最近几个月里,新德里当局对于华盛顿方面的斗志消沉和“战略瘫痪”(strategic paralysis)忧心忡忡。辛格总理的外交政策顾问团队常常指出,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市场的短期操控行为作出让步,让北京高视了自己的实力,还差点使得自由民主-自由市场模板的替代方案合法化。
 
奥巴马此行消除了印度政府所抱有的上述杞人忧天的想法,但印度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美国总统已描绘了新的“大交易”(grand bargain)的轮廓:印度对美国企业开放市场以换取美国的技术。这就对辛格提出了双重挑战:他必须使印度经济对外资开放,在诸如金融服务业和零售业那样迥然不同的各个领域吸纳外资。同时,还必须推行政策改革——例如,对劳动法和土地使用法的改革,或者加快对产业许可证的审批速度的——以便使印度对于可获得的高科技的吸收能力最大化。
 
对于总理所期望的经济改革速度,不仅印度政府内部,甚至在他本人所属的国大党内都有人表示反对。鉴于此,推行改革对辛格而言困难重重。不过,印度要保持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乃至提高经济增速,就必须仰仗奥巴马——和美国——伸出的友谊之手。倘若这一前提条件被打破,“21世纪的全球性战略伙伴关系”也将不复存在。奥巴马总统出于礼貌而未把话挑明;但既便如此,辛格总理不可能不心领神会。

 

阿肖克·马利克(Ashok Malik)是印度新德里资深新闻记者和专栏作家。他为国内外多家刊物撰稿,稿件主要涉及印度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以及两者之间日益扩大的交集。他最近刚为悉尼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撰写完成了一篇关于商业和公民社会对印度外交政策的影响的文章。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