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洲行:危难时刻寻求合作伙伴——下篇
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访问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和韩国一行来看,亚洲被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关键地区。《国家杂志》(National Journal)特约编辑布鲁斯•斯托克斯(Bruce Stokes)指出,尽管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败北,但在许多亚洲国家中,奥巴马仍拥有很高的人气支持。鉴于美国选民对外包和高失业率怒气冲冲,奥巴马政府对此次亚洲之行的定位就成了一次解决国内就业问题之旅。民主党失去对众议院的控制,可能会迫使奥巴马推行更多的外交政策行动,把注意力集中到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上面。斯托克斯提醒我们注意,随着亚洲国家的自信心逐步增强,加上对奥巴马能否履行诺言还顾虑重重,因此,奥巴马的机会空间并不大。不断增长的贸易以及在全球经济事务上的谨慎合作,让美国及其盟友在过去获益良多,现在也可以同样获益不少,但是,未能签署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不是一个好兆头。——耶鲁全球
美国亚洲行:危难时刻寻求合作伙伴——下篇
在亚洲比在美国国内更受欢迎的奥巴马也许会找到外交政策机遇
Friday, November 12, 2010
华盛顿: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赴日本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还有赴韩国参加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恰好都发生在对美国安全和经济政策来说东北亚是一个关键性地区的时候。关系到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种种问题,从朝鲜到人民币价值,很有可能在美国明年的国内外政策辩论中发挥显著作用。奥巴马在其第一个任期、甚至很有可能是唯一任期的最后两年里,为美国介入该地区奠定了基调。
奥巴马是带着令人尴尬的国内选举惨败的沮丧心情抵达东北亚的。他所在的民主党在众议院失去了控制地位,还差点保不住在参议院的多数席位。盖洛普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6%的美国公众赞同总统奥巴马的执政表现,这一比例相比2009年2月他刚上任时的64%,下滑不少。
奥巴马下跌的国内声望,与他在亚洲地区的高知名度以及与该地区支持美国的态度重新抬头形成鲜明对比。
据皮尤全球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四分之三的日本人(76%)和韩国人(75%)以及半数中国人(52%),相信奥巴马在国际事务中会发挥应有作用。与2008年乔治·W·布什总统的个人支持率相比,奥巴马的个人支持率要远远高于布什。
与此同时,在韩国和中国,美国的支持率也前所未有的提高,在韩国,这一支持率从2003年的46%上升到现在的79%,在中国,也从2007年的34%上升到现在的58%。三分之二的日本人(66%)对美国持支持态度,较刚过去的2008年的50%又有提高。
奥巴马的政治声望在国内与国际之间的鲜明对比,为饱受责难的奥巴马创造机会,通过目光远大且有创造性的外交政策行动,挽回其在国内的形象。
与此同时,奥巴马在国内所处的劣势地位,毫无疑问,会让他在关系到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政策追求变得更加复杂。与奥巴马合作应对危机会有好处,但也有奥巴马不能履行诺言的风险,或者国内压力也可能迫使他采取不友好的行动,从而危及到这些国家的利益,对于这些得失,中日韩的国家领导人都会小心掂量。
让事态更加复杂的是,中国人和韩国人(不包括日本人)最近自信心爆棚,这可能会削弱他们与美国合作的意愿。在皮尤公司对全世界22个国家的人民所作的态度调查中,中国人自我满意度最高。对韩国人来说,他们在处理跟中国的关系以及跟朝鲜的关系时表现得越来越自信。同时,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是如此悲观,以致美国人可能会发现他们是一个不太能依赖的合作伙伴。
奥巴马在拥有21个成员国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以及二十国集团峰会上都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晤。美国官员近来频频向北京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且中国也因为受到更大压力而深入揣摩奥巴马的讲话。不管怎样,日本和韩国领导人并没有给予什么支持,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最近都对货币市场进行干预,支持其本国货币。
奥巴马敦促人民币升值并未获得二十国集团的支持,而且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张正在加剧。华盛顿针对中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了大量贸易诉讼,并指出中美贸易顺差余额占GDP的4%。另外,美国商业界竭力反对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和中国提出的本地创新政策,本地创新政策基于贸易保护主义立场,限制向在中国的技术开发公司购买高科技产品,以此迫使知识产权向中国转移。
同时,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并没有切实履行为打击伊朗核计划所一致同意的制裁措施。华盛顿方面一直表示,希望北京方面向平壤施加压力,就朝核问题举行有意义的会谈。中国重申对南海和东海的主权,也深深困扰着奥巴马政府。
在任上的头两年,奥巴马为了追求美国外交政策目标,一直避免跟中国发生经济对抗。随着美国经济疲软,对于政治上日渐衰弱的白宫,中美间的经济摩擦越来越难以控制。奥巴马的东北亚之行,让他有机会看到他努力要达成的新平衡。
美韩关系问题往往较少,前景更为光明,然而也并非没有变数。
奥巴马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已经建立起了私人关系。这种私人友好关系是非常宝贵的,有利于结成统一战线,应对朝鲜急遽恶化的经济形势以及随着平壤正在进行的政权交接所引发的政治不稳定。韩国对美国坚定不移的态度所抱持的信心,是其平和应对朝鲜任何挑衅行为的先决条件。
与此同时,奥巴马必须认识到,韩国人对他们的朝鲜亲戚有着他们自己的打算。随着韩国人重拾自信,他们现在甚至会公开讨论重新统一朝鲜。
较近的贸易摩擦的一个根源,在于美国总统和韩国总统未能解决久拖不决的汽车和牛肉贸易争端,从而危及到布什政府与韩国于2007年所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
两国政府间的顾问仍在举行会议磋商,但是机会空间并不大。美国下一届总统大选将会在2011年中期开始呈白热化态势,这并不是让美国国会考虑贸易协定的良好环境。根据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2010年民意调查结果,只有44%的美国人赞成这一协定。
那么,韩国政府对于奥巴马政府能否真的让这一协定获得国会批准持谨慎态度,也就不足为怪了。支持贸易的共和党在下一届国会中占据优势地位,这应当会对这一协定获得批准有所帮助,但是,在共和党内部新崛起的民粹主义茶党的拥护者会削弱共和党掌权带来的好处。
奥巴马的对日政策是一个谜。美国政府曾经宣称美日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无一例外”,但如果不是此前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东京差不多消失在华盛顿的视野中。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这场争端中支持日本,更多是出于警告北京而不仅仅是让日本消除焦虑。但这一事件创造了新机遇,让美日就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展开合作,比如美军驻扎在冲绳岛的军事基地的去留问题。
鉴于日本的地理条件,它至今仍是五角大楼最大的航空母舰在亚洲大陆的驻泊地。就美国的地缘战略考虑来说,尤其是随着跟中国以及跟朝鲜之间的关系仍不确定而导致紧张不断加剧的情形下,东京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尽管如此,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以及政府正在经历的政局不稳定,使得日本在未来一段时间,不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的可依赖的合作伙伴。
考虑到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刚在国会选举中惨败,他的东北亚之旅从国内方面来说是不合时宜的。但这次访问让奥巴马有机会发挥领导作用,对关键的经济和战略挑战发表看法,以及为美国在他仍受欢迎和尊重的地区的外交关系奠定基调。很少有美国总统的外交访问有如此大的获益空间,但同样的,失败的损失也可能很大。
布鲁斯•斯托克斯是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跨大西洋高级研究员,也是《国家杂志》(National Journal)的特约编辑。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