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空袭降临 盟军分裂
从二月中旬起,利比亚出现了武装反抗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ar Gaddafi)的运动,他在位统治了42年。由于卡扎菲的镇压变得越来越残酷,中东、欧洲和美国都呼吁在该地区进行适度干预——设立禁飞区,阻止卡扎菲的军队对平民和反政府武装分子发动空袭。决策者之间出现了分歧,他们担心的情形之一是,有人觉得西方的目的在于保护中东石油,而不是人权,这种印象可能正在增强。 3月12日,阿拉伯联盟——虽然内部存在分歧——呼吁在利比亚有条件地建立禁飞区。 3月17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第1973号决议,授权联合国成员国采取 “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平民”。有五个国家投了弃权票。迪利普•希罗(Dilip Hiro)认为,区域和全球的机构和政府关于干预及其限制条件存在不同意见,这说明针对此事各个层面都存在深刻分歧。中东和北非地区长期的、扩大的冲突,以及干预过程中的违规,会使区域集团之间本来就脆弱的合作关系迅速瓦解。——耶鲁全球
利比亚:空袭降临 盟军分裂
从阿拉伯联盟到联合国,诸多联盟因利比亚禁飞区的建立而出现裂痕
Monday, March 21, 2011
伦敦:利比亚暴力冲突已经使远在千里之外的各方联盟产生了分歧——阿拉伯联盟、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联合国安理会,以及美国高级官员之间都存在分歧。美欧加强了对利比亚的干预,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倡议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的有限联盟已经出现了裂痕。
裂痕出现的根源在于,由美国领导的、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干预有着惨痛的教训,与此同时,西方民众也对参与穆斯林国家的战争产生了疲劳,后者在危机显现时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决策产生着重大影响。
在总统竞选期间,奥巴马不断强调他反对伊拉克战争。奥巴马谴责了布什总统的单边政策和武力倾向,也否定了美国自封的世界警察的角色。他坚定不移地支持多边主义,认为重要国际事务要在联合国框架之下由全球共同裁定。
利比亚内战爆发后,奥巴马故意让欧洲国家率先就如何处理利比亚冲突进行辩论。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的想法首先是在欧洲的首都提出来的。
提案是有争议的,不但欧盟的主导国家法国和德国之间出现了分歧,奥巴马内阁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认为,在利比亚建立空中禁区就等于宣战,这样就会使美国卷入穆斯林国家的内乱之中。与之相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对这一提议持赞同态度。
大洋彼岸,法国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Nicolas Sarkozy)抢在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之前,率先承认位于班加西的利比亚临时过渡国家委员会,即临时理事会。他试图用这样的做法来强调法国在处理地中海事务上的优先权。除此之外,他似乎很热切地希望修改他的政府无条件支持突尼斯军事独裁的协议。
萨科齐轻率的单方行动惹恼了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她甚至公开反对萨科奇,虽然长期以来他们有这样的共识:地中海地区的事务由法国处理,德国主要聚焦欧洲的东部和中部。
在德国,人们对禁飞区的提议高度质疑,大多数政客都予以痛击。生性谨慎的默克尔成为该提案的首要反对者。她做了计算: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反对德国继续参与阿富汗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再参与另外一个军事行动是不明智的。
像其他欧洲领导人一样,默克尔已经厌倦了军事纠纷,她意识到,建立禁飞区之后,接下来会是空袭,这就一步步地陷入这场军事纠纷——就像美国在1992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情况一样。
3月12日,阿拉伯联盟外长在开罗就利比亚危机展开了辩论,他们也偏重德国的看法。因此,他们呼吁在利比亚禁飞区,但反对进一步行动。当然,正如盖茨指出的,要建立一个禁飞区,前提就是要摧毁该地区的防空能力。主持会议的阿曼外交大臣尤素福·斌·阿拉维(Yusuf bin Allawi)强调,就利比亚危机来说,阿拉伯联盟“反对任何形式的外国干预”,“利比亚危机结束后,禁飞区就要取消”。
阿拉维说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支持建立禁飞区,但这一说法与半岛电视台和埃及每日新闻的报道并不一致:据相关消息,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叙利亚、苏丹和也门在会上投了发对票。
尽管如此,阿拉伯联盟的决议还是为奥巴马提供了基础。另外,如果卡扎菲的部队占领了班加西,就会发生一场血战,卡扎菲已经发出警告,对叛乱分子“绝不手软”,这显然使奥巴马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促使他加入了武装干预阵营。
联合国安理会起草在利比亚设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目的是要保护平民免遭利比亚军事力量的攻击,并促进交战双方展开对话。该决议于3月17日通过,授权联合国会员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实现目的,但不允许外国军队出现在利比亚地面。虽然该决议呼吁立即停火,但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稍后表示,美国将允许为反对派军队提供武器支持。
这项决议由法国、英国和黎巴嫩共同提出,受到美国支持,并有三个非洲非常任理事国做后盾,这样赞成票总数达到了十票。其余五名成员投了弃权票。
俄罗斯和中国对决议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应该在其他方法还未完全尝试的情况下就诉诸武力。巴西和印度也支持这一说法。这四个国家指出,这个决议在执行上缺乏透明度。于是,在战争与和平这个问题上,“金砖四国”(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首次站在了统一的立场上。巴西大使认为决议会加剧当前的紧张局势,在保护平民方面“弊大于利”。
德国拒绝参与任何军事行动,此外,德国大使还警告说,参与执行安理会决议的国家可能会陷入长期的军事冲突之中,而且冲突的范围会更广。他还指出该决议缺乏退出战略。德国的这一立场受到了北约另一个成员国土耳其的支持。西方的军事联盟已出现裂痕。
1973号决议通过后不久,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解释。一端是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阿姆鲁·穆萨(Amr Moussa)——他被西方国家称为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中坚,另一端则是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和萨科齐。
穆萨重申了对外国干涉的严格限制:阿拉伯联盟没有支持入侵利比亚,它只是要求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而不是对其进行轰炸或空袭——但法国没有服从这一限制,于3月19日在班加西附近对卡扎菲的部队进行了轰炸。
阿拉伯联盟的21个成员中,除了利比亚,有四个出席了巴黎峰会。在签署协议同意执行第1973号决议的12个国家中,只有两个——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阿拉伯国家,两个国家都象征性地派出了一定数量的飞机。设立禁飞区是一回事,执行起来更加困难。美国一再试图说服沙特国王阿卜杜拉(Abdullah)参与利比亚禁飞区的执行行动,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相反,奥巴马在周五重申了他的倡议:卡扎菲“必须离开”。卡梅伦说,他和奥巴马一致认为,“卡扎菲要马上交出政权”。总之,他们呼吁的是政权的更替。
卡梅伦经验并不丰富,有人怀疑他在利用利比亚危机引起国际社会注意。而萨科齐面临竞选,他对利比亚的强硬姿态可能是想挽回支持率。从广义的层面看,金砖四国与西方冲突的焦点在于主权这个棘手的问题。金砖四国认为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是强大的西方对利比亚国家主权的侵犯,目的是满足自己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初步闪击战有可能会造成军事和外交僵局,而决议要保护的平民的伤亡可能会更多。只有那时,主权问题和人道干预这些更加根本的问题才会提上国际社会的论辩议程。
迪利普•希罗,是《重要的中东:综合指南》(The Essential Middle East: A Comprehensive Guide)一书的作者。他的新作《帝国之后:多极化世界的诞生》(After Empire: The Birth of a Multipolar World)已由纽约的国家图书出版社出版。点击此处可阅读摘要。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