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悄悄地减少了贫困

把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是在新纪元脱贫方面的重大成功,但这基本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贫困人口数量是由世界银行来估算的,但最新的数据只到2005年。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员劳伦斯•钱迪(Laurence Chandy)和杰弗里•格茨(Geoffrey Gertz)把最近的国家调查数据中家庭消费水平和私人消费水平增长的最新数据结合起来,得出了当今的贫困人口数。他们的结论是,世界处于贫困快速减少的过程中,这甚至包括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他们把这个成就归功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全面发展。减少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该目标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所有人都能生产性就业,挨饿者的比例减少一半——也能实现,国际观察家也许就会另眼相看。与此同时,作者相信,通过经济增长快速减少贫困将产生深远的后果。¬——耶鲁全球

全球化悄悄地减少了贫困

将贫困人口比例减少一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已经实现
劳伦斯•钱迪,杰弗里•格茨(Laurence Chandy, Geoffrey Gertz)
Tuesday, July 5, 2011

增长之路:多亏了贸易,千百万中国人摆脱了贫困。

华盛顿:大家都习惯了哀叹,全球贫困问题实是棘手,而“千年发展目标”也没什么进展。但令人吃惊的事实是,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大概在三年前就已经实现,只不过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而已。
 
我们正处于全球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阶段。全球人口贫困率每年都在以1%到2%的速度在下降,按2005年25%的比例来算,每年大约有七千万人脱贫,这个数量相当于土耳其或者泰国的总人口。这样规模的人类进步成就是前所未有的,可惜几乎完全没有得到承认。
 
全球贫困人口的官方数据由世界银行估算,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30年前。在那个阶段的大部 分时间里,基本趋势一直是缓慢的、逐渐的下降。到了2005年,即全球贫困人口最新数据的年份,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的人数是13.7 亿,如果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相比减少了五亿人,但是距全世界脱贫的梦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这些总体数据背后是严峻的现实。在评估20世纪末期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时,这些国家基本 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中国和其他国家。30年前,中国只有16%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上,而到了2005年,却只有16%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的惊人奇 迹掩盖了其他国家的失败。如果排除中国因素,全球贫困人口不是减少了五亿人而是增加了一亿人。在世界最贫困的地区,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这个阶段的贫 困率一直都在50%以上,如果考虑到该地区快速的人口增长,贫困人口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同样,在南亚、拉美和欧洲-中亚地区,2005年的贫困人口比 25年前更多。
 

世界贫困人口的数量在迅速下降。放大图片

这一令人沮丧的记录影响了人们对当今贫困问题的看法。全球贫困一直被看作是固定的现象,其他人享受着的繁荣与穷人绝缘。只有对现有全球秩序的激进变革才有可能改变这种命运,那就是以其它方式取代全球化,或大幅度实施财富重新分配。
 
在对全球贫困的新研究中,我们颠覆了这种叙述。我们把最近国家调查数据中的家庭消费水平 和私人消费水平增长的最新数据结合起来,得出了从2005年到当前的全球贫困人口数。脱贫的步伐在2000年初期迅速加快,而这种速度在以后的十年中都得 以维持,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暗淡衰退期。我们预测,如今生活在每天1.25美元以下的人数大概在八亿两千万人。这意味着千年发展目标的首要目标(即到 2015年时全球贫困率比1990年的水平下降一半)可能在三年前就已经实现。在2005年前,把贫困人口减少5亿花费了25年时间,而同样的成就仅仅在 最近六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这么多人脱贫是空前的壮举。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脱贫目标也许已经实现了。放大图片

贫困人口数不仅在快速下降,而且在所有地区和大部分国家都在下降。毫不意外,贫困人口减 少最多的地区在亚洲。但这并非仅仅因为东亚如中国的蓬勃发展的经济(那里记录了脱贫战争的最大贡献),而且像印度和孟加拉在内的南亚大国、像乌兹别克斯坦 这样的中亚国家也都有巨大进步,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也共同前进。2008年,该地区终于跨越了一道象征性门槛,即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上,贫困人口 开始出现有史以来第一次的下降。
 
这种令人吃惊的进步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快速经济增长推动下完成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增长率平均只有每年1%到2%,在减少贫困方面不足以取得明显进展。但在2003年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开始起飞,年人均增长率平均都在5%左右。
 
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方式和原因是经济历史学家们可能要争论几十年的问题。人们 能够提出世纪交替前后出现或加速的一些可能来源:商品价格上升引起了投资热潮;对跨越国界供应链的利用造就了开放型的新兴大经济体,它们带来了很高的增长 溢出效应;从花卉到呼叫中心等新型出口市场愈发多元化;新技术传播,尤其是手机的快速普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增加,某些冲突的终结和政治 局势趋于稳定,以及低劣的增长战略如进口替代战略的放弃,把焦点放在宏观经济健康和改善竞争力方面等。
 
这些因素所展现的是一系列更广泛的趋势:全球化的兴起、资本主义的扩张、以及经济管理水 平的改善。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几个世纪的偏离之后,开始与先进的经济体汇合。今天,取得最大成功的穷国是那些参与全球经济的国家,依靠市场 价格来平衡供求关系,分配稀缺资源,并追求理性的战略经济政策来刺激投资、贸易、创造就业机会。正是这些强有力的结合使当今时代与增长缓慢和贫困问题难以 取得突破的过往有所不同。
 
反贫困的战争长期以来都是西方政府的道德和战略目标。但过去几年的成就可能令他们感到惊 讶。在他们看来,世界贫困人口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方面的进步:债务减免、增加援助和更自由的贸易。世界领袖举行了无数次的会议,希望能就这些优 先议题达成共识,争取支持和推动,但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成功还是遥遥无期:虽然穷国超过800亿的债务负担被减免,大部分国家还是达不到获得国际援助的 标准,多哈发展回合谈判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受到冷落和忽视。
 
对世界穷人来说,幸运的是,该逻辑被证明是错误的。虽然这三方面的每个进步对发展中国家及其处理贫困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帮助作用,但是进步的意义都毫无疑问地被夸大了,而这三方面其中所涉及的,更多的是西方的责任意识和高尚道德,而不是推动经济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东西。
 

如果从历史的长远观点看,过去六年见证的贫困人口迅速减少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正处在集体大发展的时代前沿,该时代将见证世界从大部分是穷人到大部分 是中产阶级的转型。这样一种变化的隐含意义是深远的,触及到从全球经济机会到环境和资源压力及全球管理机构等一切问题。但更根本的问题是,这是世界千百万 人民最终有机会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故事。我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感到庆幸才是。

劳伦斯•钱迪(Laurence Chandy),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和发展项目研究员。杰弗里•格茨(Geoffrey Gertz)是同一项目的分析师和研究员。他们的论文“数字中体现的贫困:从2005年到2015年的全球贫困人口变化”可参阅这里

点击这里可以阅读联合国千年目标

Copyright © 2011 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