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中国面临抉择时刻

中国正朝着世界头号经济体迈进,中国人民满怀希望地迎接这一里程碑的到来,期盼中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力。然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布什(Richard Bush)告诫说,一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或缩小与其国家实力及影响力的增强或减弱并无自动的联系。他将当今各大经济体的排名——美国、中国和日本——同1913年时的排名进行了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中国和德国是排名最靠前的经济体。在那一历史时期,美国既未发挥广泛的国际影响,也不具备最强的军事力量。随即发生的冲突并非不可避免。在国际经济秩序发生转变之际,正在崛起的国家必须在如下问题上做出抉择:对他国采取强硬态度或是顺从适应,展现领导能力或是维持现状,追求狭隘的商业利益或是投资于研究,致力于华而不实的基础设施建设或是谋求可持续繁荣。布什总结道:“简言之,大国所做的选择比其经济排名更重要。”——耶鲁全球

即将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中国面临抉择时刻

“大”未必是好事:中国必须决定如何运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理查德•布什(Richard Bush)
Thursday, June 30, 2011

中国的抉择:与经济实力的增强相伴而生的是选择正确发展道路的责任。

华盛顿:许多中国人都希望中国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证实,这一个夙愿很快将成为现实。由于在选取何种衡量尺度以及中国偏低的人均GDP上可能存在争议,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时间目前尚不确定。但这一趋势却显 而易见。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论,中国将在2020年或2030年前跃居全球首位,届时美国将屈居第二。然而,经济排名位居前列不会自动赋予一国实力或影响 力。比经济地位更重要的是一个大国如何选择运用其实力,是做好事还是坏事。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中国共产党上台执政时, 中国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衰退,贫困不堪。三十年后,饱受政治动乱之苦的中国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但恰在那时,中国领导人抛弃了中央计划和自给自足的 经济模式,转而采取依靠外来投资和地方自主推动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在坚持贯彻这一战略的同时,他们灵活地调整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数亿人民的 生活水平因此得到了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大为改观。
 
这一里程碑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人素来对他们的文明引以为豪。他 们认为,他们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受西方和日本的蹂躏摧残所致。恢复中国昔日世界大国的地位和荣耀将能洗雪国耻。过去六十年间,中美关系可 谓龃龉不断,眼下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使得美国的地位相形见绌,这对中国人而言,便尤为大快人心。
 
一些中国人认为,跨越此里程碑势必会对国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使中国具有更强的国际影响 力。在他们看来,届时中国将不再惟他国马首是瞻,相反,其他国家将会更加尊重中国的意愿,在一些对中国意义重大的问题上也将顺应中国的立场。一旦时机成 熟,北京方面很可能会要求让中国人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或世界银行行长。
 
有关中国GDP跃居全球首位的讨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潜台词: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可能会破坏现有国际体系的稳定,甚至引发冲突。经济实力可以转化为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
 

1913年各国GDP排名。单位:十亿美元(参照1990年的美元价格)。点击放大图片

然而历史表明,这条道路可以走向不同的目的地。按通常的讲法,德国要挑战英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根据已故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估计,这一说法与各国在当时的经济排名不符。
 
1913年,也就是一战爆发前一年,美国的GDP居世界之首,按1990年的美元价格, 约为5千亿美元出头。位列其后的四个国家被归入第二梯队,GDP从2250亿到2400亿美元不等。该梯队包括德国、英国、俄罗斯,令人意外的是,中国也 在其中。法国当时的GDP是1440亿美元,而日本的GDP仅710亿美元。
 
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在当时位列第二也不足为怪。和今天一样,中国在1913年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产出也就多。但那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却是软弱无力的:内有分裂之忧,外有帝国主义侵略之患。
 
当然,当今世界已跟一个世纪以前大相径庭,但1913年的格局仍具启示意义。
 
首先,1913年的排名表明,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不会自动转化为遍布全球的政治影响力。那时,美国虽是世界头号经济体,但它在这场酝酿于欧洲的风暴中无足轻重。另一方面,英国为了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倒是“勉为其难地挺身而出”。
 
其次,庞大的经济规模未必导致强大的军事力量。1913年,美国的GDP虽然位居世界首位,但军事力量相对薄弱。而相较各自的经济规模,德国和日本反而拥有规模庞大的陆军和海军。
 
再次,新兴头号经济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国际冲突在所难免。截至1913年,美国已然占据 了西半球的霸主地位,而英国却也默然接受了其全球影响力式微的现实。相反,日本却同两个经济规模是其三倍的国家交战并获胜:1894年至1895年同中 国,1904年至1905年同俄罗斯。对于日本,尽管英国和美国存有商业利益和殖民利益的考量,但两国仍然选择了息事宁人的态度。
 
最后,果真爆发冲突,也未必是由于新兴国家执意要发动侵略。1914年夏,德国做出参战决定,部分是迫于对盟友不得不尽的义务,部分则是出于对日渐强盛的俄罗斯杞人忧天式的焦虑。为保全自身,柏林选择了先发制人。俄罗斯同样陷入了这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简言之,大国所做的选择比其经济排名更重要。中国成为头号经济体后,可以理所当然地认 为,它有权扩大自身影响力,即使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也是天经地义。它在东海和南中国海战略范围的扩张便是明证。中国也可以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大 部分国民创造殷实富裕的生活,把国际领导者的担子留给美国独个儿去扛。若果真如此行事,照约翰•桑顿中国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主任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的说法,中国将保持其全球影响力,但不会成为全球事务的参与者。或者,它可以选择同其他大国合作,携手应对国际体系面临的重大挑 战,这正是奥巴马政府所希望的。它也可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恶意揣度他国尤其是美国的行为意图,并以其种种担忧作为行动指南。中国最终作何抉择将对东 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美国同样面临着选择。它可以将屈居第二视为永久衰落和退出国际领导席位的征兆。它可以选 择重建被忽视的国力支柱,如政府财政、教育、科技等。它也可以盲目地断定,中国必将成为美国的劲敌,并据此制定政策,从而导致危险的恶性循环。它还可以拒 绝恶意揣度中国的崛起,而试图对之施加影响,使其政策路线朝着合作而非冲突的方向发展。
 
对各国而言,不对未来做出刻意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中国即将坐上世界经济的头把交椅,但这不该成为美国退避三舍的理由。

 

理查德•布什(Richard Bush)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对外政策高级研究员。他长达20年的公务生涯涵盖了国会、情报界和美国国务院。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