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对亚洲新兴大国构成挑战 — 上篇

水资源的稀缺不断对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挑战。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在驱动增长引擎方面,它也是与化石燃料同样珍贵的商品。耶鲁全球的本期系列文章探讨了相互竞争的产业之间的需求谈判战略。在上篇中,身为记者的凯丝•施耐德(Keith Schneider)认为水资源争端可能中断中国稳健的经济进程。中国拥有13.3亿人口和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正在谋求世界制造业的领导地位,该国已成为水资源的定价者。中国政府预见到了水资源的竞争,并已经实施了多个节约增效的措施。但是粮食和能源生产都仰赖水的供应,同时中国也日益变得更加干渴:水资源储量自2000年以来减少了13%。随着能源需求的攀升,燃煤发电用水量已占全国淡水消耗近四分之一。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而这肯定会引致世界范围内粮食、能源和水价格的动荡。——耶鲁全球

水资源对亚洲新兴大国构成挑战 — 上篇

在水资源上的激烈竞争威胁中国的经济发展并影响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
凯丝•施耐德(Keith Schneider)
Tuesday, July 12, 2011


北京:六月份的大雨最于结束了长江流域60年一遇的大旱,在此之前,湖北省的农民警告 说,因为耕种的推迟,稻米供应可能出现短缺。位于下游的火力发电厂也因为运煤船在水位过低的河流中无法通行,不得不减少了发电量。长江水深变浅和电力行业 生产的疲软,不但是今春气候异常的反映,同时还折射出中国在水资源、能源和粮食问题上面临日益增长的资源矛盾。
 
干旱给能源和食品价格带来了压力,带动全球市场粮食和设备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同时还加深了中央政府对通胀的忧虑。另外,旱灾发生地位于南方,这里正是淡水供应占中国80%的地区。
 
与此同时,另一场持久的旱情也控制了中国已经十分干渴的北方,这里只拥有约20%的淡水储量,却为中国生产了大部分能源和粮食。稀有的降水迫使当地不得不降低对农民的分配、减少煤和电力的生产,并加快实施水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项目。
 
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亚华说:“水资源短缺目前是中国最严重的挑战,这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难题。”
 
中国在朝向国际经济大国的路上不倦地前进,几乎从任何标准来看,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其它 的,这一进程都无法不令人惊叹。仅在过去的十年中,该国就创造了7000万个工作机会,同时根据世界银行和其它权威机构的分析,在2010年中国已经建设 成汽车、钢铁、水泥、玻璃、住房、能源、电厂、风机、太阳能板、高速铁路系统和其它基础设备的最大市场,来支撑现代化经济。
 
然而,中国新国际地位的背后隐含着对水资源日益激烈的争夺,这一争夺可能会像构造断层线一样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并可能导致经济进程发生倒退。简单来说,据中国有关部门和政府报告的统计,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已经超过了淡水供应的速度。
 
中国学者的结论是,除非在污染控制、节约增效以及循环利用上获得显著的改善,否则中国将会没有足够的水来(1)满足巨大而且在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2)养活其庞大的人口和;(3)在干旱的西北部地区发展现代城市和工业中心。
 

地图:© Circle of Blue大图增强:Debbie Campoli/耶鲁全球

中国的变化取决于增长,但同时许多人担心增长不是可持续的,夏威夷东西研究中心( East-West Center in Hawaii)高级研究员和中国能源学者吴康说:“他们希望在10年中让经济规模再翻一番。不过如果你看到未来10年、20年、30年,就会发现这看起来 几乎不可能。”
 
中国的领导人对此似乎并不反对。但是当被问到水资源短缺是否会影响未来增长时,政府部门和公司高管都耸耸肩说他们将会考虑。神华集团高耗水煤转油项目的负责人任相坤给出了一个典型的回答:“我们认为这是可能的,我们可以在水和能源方面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到达目标。”
 
的确,虽然不无争议,但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目标,原因是它预见到了对稀缺 水资源的竞争。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水资源节约增效措施,这些对取得进一步繁荣至关重要。尽管中国的经济规模从90年代中期以来增长了将近8 倍,但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水资源消耗却只增加了15%,相当于每年增加1%。
 
下一阶段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会令中国的水资源管理者感到惊讶。同时因为中国在国际粮食、能 源和其它产品的市场上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供应、采购和定价者的角色,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应该对这个挑战感到担忧。通过现象看本质,中国面临可能对全世界产生影 响的瓶颈问题,主要是以下四个不断融合的趋势导致的:
 
  • 在下一个10年中,据中央政府的预测,中国的水资源消耗很大程度将受到煤电生产的推动,每年将达到6700亿立方米——比今天要净增710亿立方米。

     
  • 中国正在变得持续干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水资源总量从本世纪初已经减少了13%。换句话说,中国的水供应量为3500亿立方米(相当于93万亿加仑),低于2000年的水平。中国的气候学家和水利学家都将水资源的锐减归咎于气候变化,认为正是它干扰了降水和降雪。

     
  • 煤炭支撑着中国70%的能源供应,但也消耗大量的水。中国的煤炭有三分之二是在干旱的5个北部省份开采的,其生产和消耗从2000年到 2010年翻了三倍,达到31.5亿吨。政府的分析家预测,中国能源公司到2020年须每年多生产10亿吨煤炭,相当于增长3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 据,煤炭行业对水的需求在中国整个工业用水中的比例最大,占中国淡水储量的23%。政府估计,到2020年,煤炭行业将消耗水资源1880亿立方米,为全 国水消耗量的28%。

     
  • 中国的粮食生产业转移到了干旱的北方。1980年代中国将近60%的粮食由长江流域以南14个较湿润的省份生产。而去年,中国生产的 5.46亿吨粮食中有超过60%在北方省区种植,且有20%是在完全干旱的黄河流域生产的,而在该地区农民获得的水供应自2008年以来已经减少了 30%。
 
今年三月,中国制定了第12个五年计划,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大计,该计划对能 耗设置了新的限制,以加快落实节约增效措施。新的五年计划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在十一五计划中也设置了相同的目标,在北京的领导下通过在 主要工业和大城市中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这个目标很轻松就完成了。
 
不过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也许还做得不够,尤其是在能源行业的水耗控制方面。加利福尼亚劳 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中国能源组(the China Energy Group a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科学家戴维•弗里德利(David Fridley)认为,中国政府在新五年计划中,考虑把每年煤炭最高产量限制为36亿吨。“从他们现有的水资源供、交通限制和生产成本来看,他们想每年生 产40亿吨,但这个产量能不能维持几年,也是大有疑问的。”他指出:“价格影响会不会大到能够改变行为?还是他们将会面临绝对的能源短缺?”
 
坚持开发新的粮食来源和从沙漠中开采碳基燃料,中国正在测试其水资源储量的底线。除非中国变得更湿润或加强节水措施,否则该国到这个十年末将会面临严重的能源短缺,甚至可能还有粮食短缺问题。
 
这些后果都可能威胁到中国的稳定,但同时也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稳健,因为这些国家都仰赖中国的制造商,也和中国在能源和粮食市场上相互竞争。毕竟,水、粮食和能源都是保证中国快速发展的基本能量。

 

凯丝•施耐德,《纽约时报》前全国记者和定期撰稿人,目前是蓝环组织(Circle of Blue)的高级编辑。

Copyright © 2011 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