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濒临违约边缘,投资者紧盯评级机构
长期以来,政府都是通过借贷来维持生计的,不但长期项目要依靠借贷,日常运作也是如此。美国设定了自己的债务上限,但是每花一美元中就有超过40美分是借贷的。政府支出即将超出限额,全球投资者都在观望,看美国国会是否会决定上调债务上限以维持正常运营,还是会违约从而引发一场全球性危机。三家私营企业——高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对公司和政府的债务进行了评估,警告说美国债务将面临降级风险。批评家指出评级机构对信贷市场有垄断倾向,并且对它们能力发出了质疑,因为它们没能对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包含了有毒的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工具提供预先警告。长期以来美国的消费一直资不抵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尽管如此,那些依靠评级机构的投资者还是根据它们的评级,继续购买AAA级的美国国债。 ——耶鲁全球
美国濒临违约边缘,投资者紧盯评级机构
尽管信用评级机构有过失误,而且涉嫌与企业勾结,但是除了它们,投资者别无选择
Tuesday, July 26, 2011

梅德福德:现在全球经济命运由极少数人掌控着,这是史上前所未有的。掌控者不是华尔街的 巨头,而是三个小小的私人公司,也就是顶级信用评级机构,它们成为了世界经济命运的仲裁者。当政治家窝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就美国和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寻找 出路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企业还是在盯着评级机构对政府主权债务的评级。将AAA的评级降低哪怕一点,都有可能会引发全球经济的动荡,导致债券外逃。
人们禁不住要想:全球金融的治理工作是如何转移到这些机构的?毕竟,正是这些评级机构给2008年崩盘的有毒债券评了AAA级。
自20世纪80年代银行规则自由化和资本流动释放以来,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这“三大巨 头”的权力越来越大了。债券发行人或者其它债务的发行人——通常是公司,也包括国家、非政府组织或者有特殊用途的组织——首次发行债券的时候以及之后,会 花钱请信贷机构对债券进行评级。虽然也有其他的评级机构,但是这三个机构在美国具有法律地位,很多基金管理者会在他们评级的基础上选择回报率较高的“投资 级”债务进行投资。
穆迪公司是第一家评级机构,1907年就成立了,它的主要业务是给铁路债券评级。许多铁 路有着高额债务,投资者很难辨清这些债券是否疲软或者强健。如果将信用报告——已发行了多少债务,发行的债券是否有回报——与公司前景分析相结合,投资者 就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有更好地掌控。
这种想法生根发芽并蔓延到了其他的企业、地方和国家政府,甚至传播到了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最近,投资银行和投资公司创造了“特别用途工具”,虽然比较复杂、难以分析,但是它能以同样的方式给出更易理解的债券评级。这就是2008年美国出现大量次级抵押时的情况。
遗憾的是,这些机构没能对许多抵押贷款证券给出正确评级,有些人认为这是任性和无知的结 果。这些评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业实在不该对此感到惊讶。毕竟,同样的是这些机构,在2001年,直到安然破产前几天,才开始下 调安然的信用评级,这对投资者而言已全无价值。这些机构未能预见很多抵押贷款证券的复杂性和低质量,将这些高度可疑的、复杂的抵押债券评级为AAA级,也 就是“质量最佳”,给投资者造成了一种安全假象。有人批评说,这些机构的失职显示他们对报酬更感兴趣,而不是对证券的精准分析。
确实,有时候这些机构会主动给债券发行人提供评级,然后要求他们为后续的评级支付费用。 如果发行人不支付费用,评级机构就会下调这些债券的评级!这种做法抬高了新债发行的成本,并且会压低股票价格。这让一些评论家很吃惊:这更像是一场敲诈, 而不是诚实的交易。对于那些支付费用的公司,评级机构就算给予较高的评级,也不代表那些无偿的评级机构的测评就是错误的。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多德-弗兰克金融法并没有对这些评级机构进行重大改革,对投资者来 说,它们的评级在法律上的重要性也没有改变。一些基金经理在投资的时候必须遵循着“谨慎人规则”,他们很乐意有投资评级来作为他们的安全法律港,这就是不 作为的原因之一,哪怕有批评家说这些机构存在垄断现象。所以,这三个受法律保护的、未能对价值上千亿美元的证券进行正确评级的机构依然存在着,并且抵挡了 来自美国改革派的重大挑战。
新的挑战来自海外。中国就对此非常不满。中国有数个评级机构。其中较为有名的一个是“大 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但是它没有美国官方评级机构的地位。大公对许多国家债务进行了评级,但是不收取报酬。在去年十一月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开始实行 的时候,它将美国债务评为A+,这是第三个级别,但是仍然属于可投资的范围。虽然大公有着良好记录,正确地指出了现有评级机构犯下的错误,但是它在国际上 还是没有得到支持。
这些机构最近正在更加积极地进行主权债务评级,它们下调了欧洲和美国债券的信用评级,或 者声称要进行下调。或许是因为制裁的压力,但可能更多是因为公众的批评,这些机构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些机构近来行为保守谨慎,原因也可能是,现在手 上出问题的是各国政府的主权债务,这些债务没有带来2008年危机的那些复杂的商业串谋问题。
当然,这种保守的反应惹来了欧洲的批评。愤怒的欧盟官员指责说这些机构是不公平的,说它们没有考虑细微的政治差别。有人建议成立一个欧洲自己的、半官方的评级机构,虽然惠誉的所有者就是一家法国公司。
但是在希腊问题上,评级机构别无选择,只能承认现实。希腊的公共债务可能部分或全部违 约,得出这个结论并不需要太多分析,只要看一下现在的局势就知道了,现在欧元区内正在展开激烈辩论,争论谁应该被迫“自愿”延长贷款期限、并且降低利率。 同样的,如果债务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0%,贬值不可能实现,财政紧缩成为获得援助的一个条件,那么6%至7%的利率就只能导致违约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从而减少债务负担,但是由于德国在欧洲央行的影响,这种可能性也是没有的。在这种情况下,评级机构提供了准确信息,但是这个信息来的有 点晚,而且不受欢迎,有些人宁愿“继续装下去”,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不过,使用“外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方式容易引发怨恨,而且可能导致他们进 一步采取行动争取 “公平”的竞争方式。
毫无疑问,这些机构认真工作的时侯是能够发挥作用的。问题是,能否有一个更好的模式能够避免目前的弊端。
改革方案之一是:创建一个小组,将一个主要的评级机构随机分配给一个债务发行人。这种做 法可以减少评级机构和发行人之间的勾结行为,虽然并不能解决垄断问题。另一个改革方案是:禁止无偿评级,从而避免勒索问题。第三个改革方案是:消除任何机 构评级的法律效力——许多投资者对此表示反对。评级机构仍然可以进行评级,但是投资级别为BBB或更高的债券的购买者不会再自动获得法律保障,如果投资失 败,买方将不会获得补贴。换句话说,养老基金或其他投资信托必须做出额外的努力来表明自己是可靠的。这些建议可行性不大,所以当前的系统很可能会保持不 变,只有下一次灾难爆发时人们才会再次考虑现状。与此同时,数万亿美元的投资资产必须要有去处,但是AAA级的债券并不多。因此,资本市场还是要盯住这三 个有缺陷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大卫•达皮斯(David Dapice),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经济学副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越南项目经济学家。
Copyright © 2011 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