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为生存而战——第二部分

债权人通常从借款人的利息中获取收益。金融市场中的许多参与者,包括信贷市场、银行、经济学家和分析家在内,对欧元区内的希腊等小经济体从德国等财政状况稳健的国家大肆举债的现象几乎毫不关注。大量的贷款引发了危机,导致经济突然停滞,利率飞涨,使得困难局面进一步加剧。对此次危机的各方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将有可能避免未来在欧洲、美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地方再次重蹈覆辙。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里,研究者约根•欧斯鸠姆•莫勒(Joergen Oerstroem Moeller)对欧洲正在为重建财政秩序和拯救欧元区的各项措施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次危机可能破坏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可能开创欧洲一体化的未来”。他认为欧洲负担共担的债务解决一揽子方案合乎情理,欧洲政府和国民已经意识到有必要在政策上作出根本性的改变。尽管联盟的生存尚难定论,莫勒预言欧洲能够经受住考验,危机将会带来一体化进程的新一轮浪潮。——耶鲁全球

欧元区为生存而战——第二部分

摒弃联盟的欧盟国家将沦为金融市场的弃儿
约根•欧斯鸠姆•莫勒(Joergen Oerstroem Moeller)
Thursday, August 18, 2011

拯救希腊:德国总理默克尔、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中)和法国总统萨科奇探讨如何防止出现希腊债务违约。

新加坡:债务危机使欧元区受到冲击,问题浮出水面:危机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回顾以往,显然并非因为《欧洲共同体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的条款规定本身有问题,而是缺乏政治勇气来监管条约的执行情况,并对有问题的措施进行改革。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以众所周知的赤字和债务指引制定的 财政政策,而未能预见最初10年中资本市场的畸形发展。财力弱小的国家得以持续不断地取得借款,借款利率由财力最雄厚的国家德国所决定,进而鼓励了不负责 任的货币政策,这些都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无论如何,致力于提供这种借款机会的国家都不应免于问责,但未能发现灾难迹象的不只是它们。一大批欧洲银行、评级机构、及以美英两国经济学家和专栏作家为主的一帮人,如今也颇有几分后知后觉地加入抨击的队伍,批评欧盟忽视了借贷风险。
 
    金融市场对超调现象作出了最好的描述:风险警告被忽视,贷款行为持续不止,甚至在那些高薪专家应该发现问题迫在眉睫时仍然如此。当出现问题后,市场突然停止贷款,从而加剧了危机,某种程度上而言,危机是它们自己造成的恶果。
 
    这场危机堪比美国2007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它突出地体现了公司治理上出现的令人越来越困扰的转变。金融机构通过纯粹自我本位的政策获取利润,在 制定政策时不考虑对社会带来的后果,忽视其默认的契约责任,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吗?政府是否可以以自由企业和自由市场为理由忽视此类政策的后果?答案 是:是的,可以如此,但结果是造成全球衰退,美国经济全速滑向债务陷阱,进一步考虑,欧元也将面临严峻困难。
    这一现象指向了欧盟议事日程中直面的一个主要问题:负担共担。毫无疑问,希腊等财力弱小国家的行为不负责任,但是那些为谋求一己之利而允许它们如此行事的 银行又如何呢?应该怎样在国与国之间、债务国和债权国的纳税人之间、以及包括债务国和债权国银行在内的私人部门之间分担负担?
 
 
    欧元的未来取决于政策制定者是否有能力找到经济上可行和政治上可接受的方案以解决该问题,直到数周前,混乱的处理方式和犹豫不决都没能激发人们的信心,虽然欧元表现良好,过去12个月内欧元兑美元比价上升,尽管其更主要的原因是美元走弱,而不是欧元走强。
 
    在七月21、22日的会议上,欧元区迈出了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这次会议试图开风气之先,提出了一个数额可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以振兴希腊经济,并为爱尔 兰、葡萄牙、也许还有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建立一道防线,要求银行注销其提出的逾20%的债权,这与过去20年来的其他情况相比尚属较低,这一措施将增强欧 洲金融稳定基金(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und)的效力,并和其他措施一起保障欧元的生存。
 
    这个一揽子计划看上去是合乎情理的,但是是否足够好?这取决于三点:
第一,评级机构已经开始变得有些摇摆不定。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它们曾经表现得过于宽容,而如今它们的态度又截然相反,市场稍有些风吹草动就危 言耸听。诚然,评级机构需要时间以对政策措施进行评估,在大幅偏离现实情况之后,也需要逐渐开始独立思考。但是市场上有太多参与者迫使一个或几个成员国陷 入债务违约和欧元可能发生的崩盘,以此为自己获取短期利润。欧元区各国政府和金融市场之间意志力的较量正在展开。欧元区将会赢得这场角逐,因为这是生存攸 关的问题,而市场能够、并将愿意转而从其他受害者那里寻求利润,就像美国一样,也许很可能美国的各州也是如此,许多州因为联邦预算的支出削减而受到严重打 击。
 
 
    第二个考验是,弱国是否能够在未来几年里变得更为稳固,竞争力能否增强。目前要得出结论为时尚早,但如果市场给予这些国家一个机会,答案看来还是乐观的。 所有这些国家都采纳并实施了严厉的紧缩开支政策。相比于美国的缺乏行动,这些措施看上去尺度很大。根据高盛公司的判断,2010年欧元区预算平衡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百分比为-6%,预计到2011年将缩减为-4.4%,预计2012年可进一步缩减至-3.6%。意大利和西班牙预期将经历相似的复苏轨迹。尽管 夹杂一些抗议之声,看来公众普遍愿意继续推行紧缩政策。事实上,广泛传播的关于街头骚乱和政府动荡的预期也没有变为现实。其回报是,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既 没有下降也没有停滞,而是呈向上态势。
 
    第三点是对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一些条款的修订。这些修订并非根本性的改变,而是要制定步骤进一步强化财政联盟,这不仅体现在字面上,而是要有 切实行动,以防止再一次出现欧元诞生头十年时所面临的挑战。这将伴随着发行欧元债券、或以欧元区所有成员国为担保的债券。言外之意,欧盟的经济发达国家释 放出来的信息是,他们已经意识到需要对《马约》进行修订,并准备好采取相应行动,但是正如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如此常见的那样需要时间,不仅仅是耽搁一两年, 而是更久,在这期间,政治因素将要受到考验。
 
    这次危机可能破坏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可能开创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压倒一切的可能性是,当前的债务危机将会使一体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危机已经使这一点深 入人心:没有哪个欧洲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如果没有欧元,全球金融危机必将导致欧洲国家之间爆发货币战争,从而对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些人鼓动德国脱离欧元区,做一个独行侠,坚挺的货币、低通胀率和财政责任制是它的闪亮盔甲。从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情况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单一货币产生的最初动机也是源于此。如果德国恰巧在欧元区逐渐开始稳步推行财政责任制和低通胀政策的时刻离开,这将会令人觉得奇怪,不是因为这是德国模 式,而是因为人们认为它已经经受过检验,并且视之为最优政策。
 
    其他成员国如果离开欧元区,选择直面因未能控制财政失衡和管理经济而导致的经济和社会垮台,这种预测同样也不现实。市场也会回避这样的参与者。它们在欧盟其他事物上的声音将无足轻重。没有其他的可选路径。如果不是另有原因,欧元仍将继续下去。

 
约根•欧斯鸠姆•莫勒是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资深客座研究员,新加坡管理大学与哥本哈根商学院兼职教授。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