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活90亿人,且拯救环境?——上篇

目前能预见的因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种种危机不会静候政治行动。这一期上下两篇的耶鲁全球系列文章将审视政治领导人在寻求解决全球性问题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要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就需要在新能源政策、投资和消费方面作出艰难的决定。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气候变化方面的全球顾问,伊沃•德波尔(Yvo De Boer)在本系列的上篇中写道,国家间的不信任导致哥本哈根峰会黯然收场。在这个唇齿相依的世界当中,国家间的谈判已拖了好几十年,仅在能源政策或碳排放方面作一些小小的调整,就会产生赢家与输家。竞争优势的机制是如此惨烈,以致拟定谈判议程一拖再拖,发达国家拒绝接受按照之前的公约所约定的条款,发展中国家则在可监控、可报告和可核实方面不予配合。德波尔认为,“气候谈判的道路漫长而又艰难,处处充斥着不守承诺的现象”,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九必须作出艰难抉择。——耶鲁全球

如何养活90亿人,且拯救环境?——上篇

各国愈发意识到,气候变化治理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
伊沃•德波尔(Yvo De Boer)
Thursday, August 25, 2011

 

伦敦:还有三个月,世界各国将在南非德班再度聚首,希望能在目标和方向上,为陷入僵局的哥本哈根气候谈判达成一个新的共识。而这一目标能否成功,仍在观望之中。正确认识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为何如此艰难,将变得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各国在应对可能发生的全球性灾难所作出的政治选择的方方面面,而全球性灾难却等不及各国政治家们下定决心了。


2009年12月,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世界气候大会。人们期待 这些领导人能达成一项新的国际条约,以应对全球变暖。结果却事与愿违,此次大会剑拔弩张,不欢而散。自那以后,政治议程上越来越少提及气候变化这一议题。 气候变化谈判陷入僵局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或许最根本的是,在谈判过程中,各方极度缺乏信任。担忧和怀疑机制会于己不利的情绪,在各方成员之间弥散, 以至于几乎任何一个讨论,甚至是为讨论拟定一份议程表,都是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将那些理当耗时长的跟议程相关的争论,与那些按照游戏规则 明确规定应当从快的争论区分开来,就非常重要了。在谈判当中,各国政府代表有两次确实在谈判议程表的准备上花了相当多的时间。
 
第一次是在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的 前期准备和会议召开期间。此次会议通过了所谓的“柏林授权书”,这一框架使得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得以顺利进行。第二次是在2007年印度尼西 亚的巴厘岛。在此次会议上,各国政府谈判达成的“巴厘路线图”,作为两年后哥本哈根谈判的框架,以期达成一项协议。
 
这两次确实花了大量时间来起草谈判议程。在这两次协商中,由于授权不明确,解释说明、重新谈判以及谈判破裂的过程仿佛没完没了。这种情况如今竟演变成,各方代表竭力在正式开幕前就议程上达成共识,一系列谈判的正式开幕往往得拖延好几天,则已是司空见惯, 。
 
遗憾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猜疑,并非共识无法达成的原因。许多国家能指出在谈判过程中的 某些时刻,他们以为已经明确达成共识,但谈判却重启了。尤其让人泄气的是,有关方在谈判过程中在其它方面做出让步,特意取得利益平衡,就某一特别议题所达 成的共识,这时谈判却重启了。从好的方向想,这又开始了有关议题的漫长而令人痛苦的争论;如果最坏的情形出现,就意味着大厦将倾,全盘计划被抹杀,毕竟, 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缺乏远景或是纠结于细枝末节,也不是根本原因。在某些情形中,跟谈判议题的本质相关的问 题经常被重提讨论,无休无止。这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少在法律上——是否应当承担与发达国家同等的义务这一问题上尤为明显。尽管1992年的《气候 变化公约》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共同责任与各自能力”的原则,尽管“巴厘路线图”非常明确地将富裕国家所作的“承诺”与贫穷国家的“承诺”区别开来,工业化 国家还是认为这一基本原则有问题,而正是这种质疑,很可能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极度不信任。当然,富裕国家可能会辩称(事实上他们已经如此辩称),《气候变 化公约》达成的时间几乎过了二十年,并且该公约所作的区分,在今天已经不再适用。不可否认,这种说辞有其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要真如此的话,那些富裕国家 或许就不应当再接受约定于2007年谋求共识的谈判条款。接受这些条款,却又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来质疑它们,这种逆势而行的做法绝不可能成为建立信任与透明 的基础。
 
遗憾的是,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其它议题以及不少看似模棱两可的地方已经引发了无数争 论,这些争论让富裕国家沮丧不已。例如,围绕着发展中国家行动的监控(monitoring)、报告(reporting)与核实 (verification),即MRV问题,就有一套完整的议题。从政治方面来说,MRV这一概念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利于要求世界 上的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要尽职尽责,采取与发达国家同等的行动。对于MRV这一概念看似已经达成的共识,有过反反复复的争论,衍生出了大量关于MRV 以及相关议题的难题。


       真希望MRV问题就是谈判过程中不信任的根源,而强有力的领导以及流畅的过程管理,或许可以推动谈判步入正轨。不幸的是,信任问题涉及面更广。或许尤其在 发展中国家的眼里,气候谈判的道路漫长而又艰难,处处充斥着不守承诺的现象。贫穷国家感觉被欺骗了,在金融、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给他们的承诺并未兑现。人 们认为,负责解决这些关键事务的各个机构受到捐赠国家的利益集团的控制。对于什么将会获得资助、什么将不能获得资助缺乏明晰的说明,以及没完没了的官僚程 序,让很多人很失望。
 
尽管气候科学近来饱受质疑,但是缺少证据并不是阻挠谈判的原因。除了极端的不信任与合理 的不信任,进展受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相信存在一种切实可行的绿色增长模式。当争论本该是如何让绿色增长的和创新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渠道时,各方讨论的却 是气候方面的领导权如何导致了经济扭曲以及经济活动的错置。
 
缺乏信任以及不相信集体之力,使气候谈判悬而未决,私人部门缺乏政策引导,同时,我们的 地球却朝着气候变化的危险方向演变,尤其是朝着我们无能为力的方向演变。下一回合谈判的前景不容乐观。就此而言,要作出改变,至少有三个步骤是必不可少 的:第一,要恢复谈判过程中的纪律,并借助多方谈判的平台;第二,在国家层面上,要切实承诺实行可持续发展,但在国际框架下面,防范机制要公平;第三,富 裕国家要实行真正的、可测量、可监控、可核实的承诺,来帮助那些较为贫穷的国家。
 
尽管相互间不信任,世界各国也意识到,他们共同居住在这个星球上,挑战与解决之道是全球 性的,而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共同面对,正是这种意识,使得谈判过程延续至今。然而,只在这方面达成一致是不够的。各个国家及其人民还必须相信有解决之道。应 对气候变化,需要这样一个根本信念:我们可以在不毁灭地球的情形下,让90亿人过上好的生活。这要求人们根据他们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温室气 体排放进行定价,并在国际市场上给予可再生能源一个公平的机会。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致力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经常作出艰难抉择,为可持续经济增长保驾护 航。
 

 

作者曾于2006-2010年间担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如今他担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全球特别顾问,还担任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综合评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中心(ICIS)的教授级研究员。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