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中国的“珍珠链”
巴基斯坦邀请中国在瓜达尔(Gwadar)建设海军基地的报道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北京在印度洋的战略野心的担忧。在许多中国观察家看来,这个离霍尔木兹海峡(Strait of Hormuz)只有500公里的商业港口的军事化将证实,人们长期以来对北京“珍珠链”战略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悉尼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汤曾德(Ashley S. Townshend)解释说,人们没有多少理由去担心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重点。正如中国指出的,这些港口不过是把中国内陆省份和海上贸易航线联系起来的传统航运设施而已。把商业港口转变为军港不仅需要全面的防御工事,而且需要说服东道主推翻在中国、美国和印度之间的地缘政治战略利益的平衡。这些港口有长期的战略价值,但是汤曾德认为,将印度洋的冲突最小化并保持贸易航线畅通符合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各方的利益。---耶鲁全球在线
解开中国的“珍珠链”
中国人在瓜达尔、科伦坡、吉大港建造的港口具有商业价值,但并不构成威胁
Friday, September 16, 2011
悉尼:随着美国和西方世界陷入债务危机的漩涡,中国军队的崛起似乎比从前更具威胁性了。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最近下水,让该地区越发担心这个亚洲迅速崛起的巨人所带来的军事挑战。不过,更仔细地考察将显示,至少对中国军事力量中远程海军设施的 创建,即所谓的“珍珠链”战略,可以不必太担心,因为它更多只是狂热的想象而非实际的军事威胁。
“珍珠链”这个术语是美国博思(Booz-Allen)管理顾问公司2005年的秘密 报告中创造的,后来泛指中国在整个南亚海岸建造海军基地和情报站的计划。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北京已经用了十年的时间,试图与印度洋许多国家建立更密切的 外交关系。中国已经与这些地区的国家签署了数百万美元的援助、贸易和防御协议,而中国的国有公司资助建设了商业港口,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汉 班托塔港和科伦坡港、孟加拉的吉大港和缅甸的实兑港和皎漂港。如果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进行的大规模海军现代化工程,许多人担心这些本来的贸易港口有一 天可能升格为中国的永久性海军基地。人们担心的最糟糕的情况是,这样的基地或许让北京有能力威胁印度的安全、威胁全球海上通道、挑战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海上 霸主地位。
但是,以上评价实是夸大其辞,因为有很多理由让我们对中国“珍珠链”之说表示怀疑。
从根本上说,没有证据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已经卷入到这些港口中,也没有证据支持有关在起重机里藏有“监听站”或“监测站”的说法。相反,中国的“珍珠”似乎就是北京所说的情况:它们都是传统航运设施,旨在把中国内陆西部省份和印度洋的海上贸易通道联系起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战略价值。南亚各港口和它们通向中国的陆上管道将使得前往中国的 油轮能提前在波斯湾卸货,而无需一直驶向东亚水域。这种安排将减少中国对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阻塞点”动荡多变的航线的依赖。北京担心其油轮会被已经部署 在该区域的美国军舰封锁。在保护能源安全的名义下,这些设施能为中国本来脆弱的印度洋供应线提供某种程度的灵活性。北京每年进口的原油有80%就是通过印 度洋航线运往中国大陆的。
即使中国领导人设想将这些珍珠军事化,这种计划的可行性也令人产生严重的怀疑。
从外交的角度看,北京将很难让南亚国家相信,拥有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最符合他们的利益。 作为已经初露端倪的印度洋—太平洋“大博弈”中的“摇摆成员”,印度洋沿岸国家在北京、新德里和华盛顿之间摇摆,要比坚定地站在这三家中的任何一家都获利 更多。实际上,科伦坡、达卡、伊斯兰堡、仰光等已经从与亚洲相互竞争的两个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经济和军事关系中获得丰厚的利益,他们常常通过利用资助者的战 略担忧,实现自己的国家目标。不管中国可能提供什么样的甜头,很难相信任何一个南亚国家会因为要给人民解放军海军一个落脚地,或获得北京的政治祝福,而危 害这种地缘政治的灵活性。虽然有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或许有意为海军军舰提供停泊的权利,但这种举动不会让中国拥有具有主权的海外基地。
建立“珍珠链”还将面临严重的实际障碍。把商业港口改变为可以防御的前沿基地,要求更高 程度的技术、后勤、战略等专业技能。虽然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水平不断提高,但这种马汉式(马汉:美国海军少将,提倡扩张主义——译注)任务的要求很可能超越 了中国至少未来十年的能力。人民解放军海军几乎没有强行登陆的经验、联合行动的经验、高超的情报、监测和侦察水平。很难使用当地防空力量、排雷设备或弹药 储蓄设施防御遥远的基地,而且很可能还受到缺乏灵活性的指挥系统的制约。因此,人民解放军海军会发现,要防御孤立的海军基地,使其免于遭受巡航导弹攻击或 美国和印度的潜在空中打击,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这种戏剧性的场景非常不大可能出现,但它们仍然要求人们思考:中国为什么要在南亚基地投资数十亿建造战时 没有任何作用的港口呢?
许多人认为,答案在于北京建造基地的野心在本质上是防御性的,通过部署人民解放军海军的 力量来挑战对手的海上航线,旨在抵消中国海上通道的脆弱性。因为有些中国战略家非常清楚印度和美国军队扼杀北京的“印度洋—太平洋”能源供应线的威胁,提 出了建立海外海军基地,用以保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因为海外海军基地将允许中国军舰对印度和美国船只形成某种“以牙还牙”的威慑力。北京的温和目标将是投 射有限的海上力量进行恐吓,而不是把人民解放军海军放在与大国对抗的位置上。
但是,中国要实现这个有限的目标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现有的印度洋力量平衡已经向华盛顿 和新德里倾斜了,北京影响国际海上通道的能力仍然非常弱小。印度和美国拥有多样的航母打击群、核动力潜艇、经验丰富的蓝海舰队、而且得到美国驻巴林和迪戈 加西亚岛的基地的支持,而中国新兴海军只是刚刚开始向海外投射力量。即使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战舰有一天能够争夺印度洋海上航线,美国第五舰队仍然拥有地缘政 治优势,因为它能够完全控制中国石油生命线前往波斯湾源头的通路。
但是,从现在开始30年后将如何呢?军事化的“珍珠链”是否会成为中国将战略重心投射到马六甲以西的长期战略的一部分呢?
虽然现在的地缘政治和军事障碍似乎不大可能在任何可见的将来被克服,但真实的情况是,北 京的印度洋目标不仅仅是纯粹商业性的。中国领袖闭口不谈他们继续把国家的海上通道安全外包给美国和印度小船。随着对能源安全的担忧日益加剧,北京几乎可以 肯定会寻求在印度洋的更永久的海军存在。最少,这将要求让人民解放军海军船只有机会进入深水港停泊、加油或维修。当然,这可以通过与南亚国家协商达成在不 同港口停泊的长期协议来实现,但忽略成熟的海军基地的战略优势是愚蠢的。未来,更强大的中国或许会因为日益增加的战略焦虑或出于其外交政策的好战转向而进 行这样的算计。虽然北京投资建设商业港口的倾向不一定预示着这种令人担忧的未来,但中国在位置优越的南亚港口的利害关系为其最终的扩张提供了很多现成的选 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建造了什么海军设施,很难设想北京愿意破坏印度洋海上安全的场景。 中国注定要面对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这迫使它必须获得新资源、贸易路线以及捍卫这些的手段。对海上能源供应的依赖可能让北京平静下来,像美国、印度和其他 海上强国一样,它有强烈的动机去追求海上稳定。虽然中国的“珍珠链”神话将持续让美国和印度分析家感到苦恼,但回顾所有印度洋-太平洋国家依靠不受干扰的 印度洋贸易的事实非常重要。亚洲最大的挑战不是让海军力量为冲突做准备,而是为了区域的秩序化解海上的紧张关系。
汤曾德(Ashley S. Townshend),悉尼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和防御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
Copyright © 2011 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