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地震之后的日本——下篇

伴随着灾后重建,灾难带来了新开端和新视角。无论是誓言就地重建还是修复或异地再建,复兴日本的各方主体都将竭力追求安全和改善。本次上下两篇的耶鲁全球在线系列报道探讨了春季地震和海啸给日本政治、能源政策和经济造成的转型性的影响。《亚洲哨兵》的编辑约翰•伯瑟尔森在下篇中解释说,这次灾难已经促使日本制造业者在亚洲寻找新的场所,这能加速本来就已经因为劳动力成本太高、高昂的日元、严厉的环保管制和不断升高的能源成本而开始的海外转移趋势。日本的“技术发展在消费电子产品、光纤、光电子、汽车生产和其他许多优质技术方面居世界前列,其他许多国家都无法与之匹敌,”伯瑟尔森解释说,公司经理必须判定在亚洲其他国家是否能够实现这种高质量。日本政府在指导向南迁移时可忽略过时的产业,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突破上。——耶鲁全球在线

3-11地震之后的日本——下篇

地震海啸之后,日本制造商考虑迁移海外,但留下的公司可能变得更强大
约翰•伯瑟尔森 (John Berthelsen)
Friday, October 7, 2011

 香港:为了尽快从3月11日开始的大地震、海啸和核电厂熔毁中恢复元气,最近几周,日本政府官员和许多中小企业主已经在亚洲呈扇形散开,为制造业寻找新场地。

但是,此举不仅是对灾难做出的简单反应,而且可能加速工业供应链的长期变化。现在被称为3-11事件的3月大地震造成大约25000人死亡和16万人离开家园,导致日本制造业暂时的中断,还可能对其产生长远的影响。制造业移居海外的加速将掏空日本工业基地。
 
制造业公司的聚集地东京大田区的政府官员上原真崎说,“他们不是破产了,他们还在经营,但是他们在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


上原说,三月地震给全球供应链带来的余震冲击了跨国公司,他们不再能够依靠单一的供应商提供日本的核心部件了。因此,供应商在考虑把生产基地建在亚洲其他国家。
 
灾难只是这些变化的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持续高昂的日元和劳动力的高成本,为遏制全球变暖而实施的环保限制,以及能源成本的增加,而后者又可能因限制电力生产的长期措施而加剧。
 
日本的核电行业看起来受到了永久性的破坏。在最新的计算中,日本54家核电厂中的44家要么因为直接的破坏要么因为维修而仍然处于关闭状态。电力供应已经削减了25%,现在谁也不知道这种状况将持续多久。
 
上原在电邮中说“日本企业的空心化开始于15年前,经济衰退持续了15年,这些年还有强势的日元带来的坏影响。但是,地震是日本公司投资海外的导火索之一,我预计在未来3年里将有更多的公司离开日本。”
 
上原本人在9月中旬率领了一个公司官员代表团前往泰国考察可能的新场地。出访的不仅是他。据《商务链》(Business Line)报道,印度日本商工会主席冈村正(Tadashi Okamura)陪同一个来访的企业代表团到泰米尔那德鼓励日本中小企业到那里去投资。在香港,香港万友贸易有限公司的执行经理丹尼尔·邵说,他一直在帮助打算到中国尤其是东北辽宁省大连市的日本中小企业。因此,拟议中的中小企业外出潮是在日本政府官员的帮助下进行的。
 
东京双日株式会社研究所多田幸雄在电话采访中说,日本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考虑最终迁往其他国家,主要是迁往东南亚。
 
现在还不确定外迁的距离有多远或者到底迁往何处。多田幸雄估计的三分之一中小企业外迁可能过高(在日本可能有数十万家)。这些往往是家族企业,有50到100名的雇员。考虑到家庭纽带和其他因素,把它们迁移到海外在理论上说要比跨国公司的迁移困难多了。
 
现在的外迁是有前车之鉴的,1980年代中期,因为实际上重新评价日元价值的广场协议让日本汽车和电子行业的日本产品更加昂贵,跨国公司开始将生存基地外迁他处。威廉·托尔贝克(Willem Thorbeck)和尼迈什·萨利克(Nimesh Salike)在最近的研究论文中说“日本公司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做出的回应就是把劳动密集型生产线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
 
实际上,广场协议在1985年到1987年间帮助把美元对日元的价值贬低了51%。1980年代中期迁往东南亚的影响是戏剧性的。当时,该区域正陷入经济下滑的泥潭中。日本公司的第一条生产线的到来尤其是在新加坡和泰国激发了东南亚发展的第一个“奇迹”。
 
虽然地震或许加速了它们这一次离开的速度,但是在过去20年里,中小企业已经在循着跨国公司的路子向海外迁移了,因为需要更接近它们供应部件、汽车零件、金属薄板和专业化学品等的公司。
 
多田补充说,“在可以由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公司供应的次要部件生产情况下,这些中小企业可以被移植到自己的主要供应商那里,即这些产品的买家那里。”
 
虽然在广场协议后跨国公司迁往海外非常敏捷,但是万友贸易公司的丹尼尔·邵认定,日本人并不愿意迁往海外:“我不认为将出现大规模的迁移潮。但是在一定时候会出现,为了供应链的安全,大企业经理会鼓励他们外迁。”
 
他说,日本人“是逃避冒险的人”。走向海外的决定也不会蔓延到许多行业。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也在遭受日益增加的通货膨胀压力,“所以日本中小企业必须思考未来的总体成本。”
 
问题是这对日本自己会造成什么影响。它的工业基地会萎缩吗?像美国出现的那样,经济出现空心化?按照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在美国,制造业占GDP的百分比已经从1980年代的21%下降到2010年的11.7%。在日本,按照总务省统计局的数据,制造业占GDP的百分比已经从28%下降到现在的20%。
 
东京大田区政府官员上原真崎说“日本企业仍然拥有比其他国家更深入的或者更高级的技术,我相信日本公司的数量将会下降很多,但日本技术的水平将仍然维持领先地位,位于高端和最高的公司会成功。”
 
双日研究所多田说,就像德国一样,日本企业依靠的是质量和高技术。它的技术发展在消费电子产品、光纤、光电子、汽车生产和许多其他优质技术方面跑在世界前面,其他许多国家都无法与之匹敌。考虑到技术领先地位,上原和多田都说日本将继续其工业大师地位。多田描述说,从研究和发展的角度看,外迁的公司是“过时的”,日本需要在技术阶梯上再上一个台阶。
 
多田说“从1963年开始我们就一直依赖技术优势,将来会有一个新趋势。或许需要一点时间,但是5年后你将看到日本的新面孔。在日本,90%的研究和开发都是在私有领域进行的。他们现在正在努力。”
 
所以,就算无数中小企业选择迁移海外,这个国家仍可能实现飞跃。现在前往他处的企业可能刺激已经充满活力的地区的更强劲发展。日本可能有锦囊妙计去创造另一个奇迹。

 

约翰·伯瑟尔森是网上刊物《亚洲哨兵》(Asia Sentinel的编辑,该网站刊登亚洲政治、经济、贸易和其他事务的新闻、评论、和分析。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