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独裁政府倒台,R2P原则合法化

利比亚战争开创了先河,它支持国际社会采取坚定立场,反对危害民众的独裁统治者。原美国国务院官员贝内特•兰贝格(Bennett Ramberg)对近几年的战事进行了分析,并与利比亚行动进行了对比。卢旺达和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耸人听闻的大屠杀爆发之后, 2001年,由加拿大政府牵头,多国外交官共同起草了“保护责任”原则(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又称R2P)。该原则提出,为避免大规模人员丧生,国际社会有权采取跨国干预行动。尽管联合国大会尚未就R2P的所有条款达成最终决议,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ar Gaddafi)叫嚣要进攻班加西(Benghazi)的话音一落,国际社会进行了投票表决,准备于2011年3月采取军事干预行动。利比亚战争有很多独特特征,包括卡扎菲的个人名声、阿拉伯联盟对本次行动的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全票赞成等等,个性特征如此之多,以至这场战争不能被视为普通模式。但是,国际社会的迅速联盟为独裁统治者(尤其是叙利亚政府)敲响了警钟。——耶鲁全球

利比亚独裁政府倒台,R2P原则合法化

利比亚干预行动和“保护责任”原则为独裁统治者敲响警钟
贝内特•兰贝格(Bennett Ramberg)
Tuesday, November 29, 2011

R2P的胜利:挣脱卡扎菲统治重获自由,利比亚人欢呼雀跃

洛杉矶:“我在一个你们找不到的地方,”在5月13日发给北约对手的广播讲话中,穆阿迈 尔·卡扎菲如是奚落道。2011年10月20日,北约空军逆转了这句嘲讽,他们拦截了护送卡扎菲逃离苏尔特(Sirte)藏身老巢的部队,为当地武装打开 大门实施最终复仇。至此,北约在欧洲之外最成功的一次军事冒险画上了句号。
 
自然地,这一成就点燃了人们的希望,认为北约开发了一种新型最低限度的军事干预策略,以 保护平民免遭由政府撑腰的暴行。这一方案并不复杂:首先,采用巡航导弹、飞机和电子干扰系统打压犯罪政府的空中防御;然后,由空中力量围绕反对派领地建立 防御封锁线,为反对派争取时间进行武装、建立过渡政府;接下来的进攻主要是指挥和控制,期待某次打击能够幸运地干掉独裁者。战术空军力量和情报组织协助反 对派不断实现战略目标。所有上述行动均未动用北约地面部队。
 
那么,这一战略与近期或者更久远些的现代战争——如1991年的科威特战争、1999年 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比较起来有何高下?的确,一些国际战争包括了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但 这一比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它表明利比亚模式讨伐的是伤害民众的政府,也显示了该模式是如何支持“保护责任”原则(R2P)的。作为一项新兴的国 际原则,“保护责任”原则可用以防备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利比亚的情况。
 
美国与北约对阿富汗和科索沃的军事干预表明,利比亚模式也不是全然另辟蹊径。在阿富汗战 争中,华盛顿发动过一场没有美国军队和当地武装力量支持的空袭。开始的一番狂轰乱炸之后,军事侦察员随之嵌入,指挥飞机摧毁塔利班对全国的控制。有未经证 实的报道称,北约在利比亚战争中也安插了侦查员。空袭为当地盟军(即北方盟军)攻开了大门,将塔利班从利比亚大部分地区驱逐了出去。
 
在科索沃,北约单凭空军力量就赢得了战争。11个星期中,北约空军胜利地完成了上千次战 斗任务。盟军之所以能够取胜,打赢科索沃的塞尔维亚部队只是一小部分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摧毁了塞尔维亚大部分的工业、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二战时期 的欧洲社会,同样的痛楚没有击垮英国和德国。但在科索沃,北约所宣扬的目标,即“赶走塞尔维亚部队,欢迎和平卫士,迎回难民”,并非旨在消灭米洛舍维奇政 府;更具体的说,它不是仅仅让米洛舍维奇政府为保住统治权做出补偿,而是迫使其最终决定放弃科索沃省。
 
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更具扩张性,空投震慑和机械化装甲突击并用,展开了 一场加强版的闪电战以推翻复兴党政府。这场战争只用三周时间就瓦解了伊拉克军队,但结果却只是打开了宗派相争和种族分裂的魔盒,将招来新的更为复杂的斗 争。如果美国那时采用利比亚模式,华盛顿政府的境遇是否会有所改善?这一假设并非学术冥想。1991年海湾战争之前和战争进行过程中,美国政府就鼓励过伊 拉克民众,总统乔治·H·W·布什提出,“要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将独裁统治者萨达姆·侯赛因赶下台。”科威特解放数日,什叶派南部和库尔德北部地区 出现了武装反动势力。然而,与利比亚战争不同,华盛顿政府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既未提供空中保护,也未建立防御封锁线。萨达姆的报复行动导致千万人丧生。
 
利比亚行动是否标志着游戏规则的改变?是否为R2P原则赋予了合法地位?一些国家努力说 服国际社会团结起来,保护人民不受本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大规模暴行的伤害。这一努力在卢旺达大和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之后取得了国际支持。2001年,由加 拿大政府牵头,干涉与国家主权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ntervention and State Sovereignty)成立。一批前外交官和国际公务员起草了“保护责任”报告,该报告主张,当因蓄意的国家行为、疏忽、国情衰败或大范围的种族清洗导 致“大规模人员丧生”时,可以在主权边界内实施国际干预。联合国宪章规定,严禁干预“任何国家的实质性内部事务”,“保护责任”报告的这一提议无疑是对该 条款的大胆挑战。
 
史上最大规模的全球领导人集会之一,2005年的联合国峰会提出,当出现反人道的国内犯 罪威胁时,赞成“通过恰当、必要的手段”采取“及时、果断”的行动,从而将R2P原则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这一认可并不代表R2P原则已经被纳为国 际政策,而是呼吁联合国大会对此予以“继续考虑”。
 
2006年,安理会批准将R2P原则作为指导性原则;2009年,联合国大会把这一问题 提上了集体讨论会的议程,92个成员国纷纷发表意见。与会国一同围绕R2P原则厘清了战争罪、反人类罪、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的定义;然而,在实施细则上各 国间产生了异议,意见相去甚远——比如,关于安理会改革和限制使用否决权的争论,在什么情形下可以发起国际军事干预行动的意见分歧,在诸多其他事务中建立 快速反应部队的问题。这表明,联合国大会在推出政策之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R2P原则仍有待进一步讨论。
 
不久,利比亚战争爆发。由于卡扎菲执意镇压日益壮大的反对派力量,2011年3月17 日,联合国安理会做出回应:“谴责卡扎菲政府对人权恶劣、系统地侵犯,包括任意拘押、强迫失踪、严刑拷问、当场处决……”安理会还“表示了保护平民和人口 聚集区安全的决心”,支持“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保护身处袭击威胁的平民和人口聚集区”。
 
尽管北约和盟军用了7个月时间才取得利比亚战争的胜利,巴拉克·奥巴马总统仍称这次行动为“成功的秘方”。实际上,这场战争也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国际社会的轻度军事干预是如何做到激励当地人民有效对抗独裁政权的。
 
利比亚行动是一种普遍模式吗?考虑到叙利亚和巴林的情况,或者,虑及也 门战争和国际社会的不回应,人们就会打消这种念头了。事实上,在利比亚战争中,有很多因素为国际干预的可能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支持:特别可憎独裁者,叫嚣 用重武器来对付国民,“阿拉伯之春”助长了民众对现有政权的愤慨,人民愿意采取武装行动,阿拉伯联盟支持国际干预,国际媒体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北约具 备摧毁卡扎菲装甲力量及指挥控制的能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军事干预决议。简言之,利比亚行动有太多具体条件支持,不能成之为普遍模式。
 
但是,认为利比亚行动不具备广泛意义的言辞又不免太过。这场干预行动赋予了R2P原则合法地位,为独裁者敲响了警钟——“如果谋杀民众,那么就要承担被国际社会赶下台的风险。”
 
尽管安理会在叙利亚问题上意见不统一,但是,阿拉伯国家联盟宣布中止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对于打击这个将坦克对准自己国民的政权,这一举动确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无疑,R2P原则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得到强化,但是,利比亚战争开创了新局面,任何一个大规模侵犯人权的国家都不敢等闲视之。

 

贝内特•兰贝格,哲学博士、法学博士,乔治•H•W•布什执政期间曾任职于美国国务院政治军事事务局,可通过bennettramberg@aol.com联系他。

Copyright © 2011 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