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之上的灰暗天空 ——第二部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将在南非德班召开,此次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们必须协调好“开发者”和“保护者”的利益——二者虽然立场完全相反,但是涉及的利益同样重要。耶鲁全球本系列文章(共两篇)分析了与会者们将要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及涉及利益的多元性。在这篇文章中(该系列第二篇文章),来自盖亚亚马逊基金会——一个非政府组织,致力于促进原著居民的自治进程和保护环境工作——的安德烈•阿梅尼(Andrea Armeni)分析了亚马逊这个环保工作的主战场。亚马逊雨林覆盖了九个国家,是三千多万人的家园;它是“世界之肺”,每年都会吸收掉大量废气。但是亚马逊也蕴含着大量自然财富,为采矿业、旅游业、林业、农业及其它领域提供了无限的商机。现在,亚马逊将近一半的土地都受到了保护,要么划为了本土居民居住地,要么列为了自然保护区。阿梅尼认为,该地区的规划需要考虑原著居民的意见。亚马逊地区有400多种不同的原生文化,要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而要协调好在德班参会的将近200多个国家的意见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耶鲁全球
德班之上的灰暗天空 ——第二部分
亚马逊地区有400多个原著居民群体,他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可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11

旧金山:亚马逊雨林辽阔、繁茂,一派欣欣向荣的风光,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有人觉得这是 一个需要保护的宝藏,而有人却觉得这是一个门户大开的银行。是征服还是保护?这场斗争一直持续了五个世纪。谁又应该占主导呢,是美国的开发者和非政府环保 组织,还是居住在亚马逊地区的原著居民?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论在过去几十年间才慢慢出现。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之肺”,地球的健康取决于 它。
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开发这两种观点的冲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剧烈了。人们对亚马逊的保护 意识越来越强了,因为人们意识到了热带雨林的各种生态功能,如:调节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控制水土流失、稳定土壤;保护生物多样 性;处理废物;提供食物、原材料以及遗传资源。亚马逊处理着陆地生态系统中十分之一的碳,这相当于全世界15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亚马逊每天都会向大气挥 发出两千多万吨的水汽,并能产出全球20%的淡水资源,除此之外,亚马逊还会影响到全球风场和大气温度。
但是人们还是不断涌向亚马逊,通过农业、牧业、矿业和石油开采等各种方式掠夺这里的资源。
亚马逊地区覆盖着九个国家(其中主要国家是巴西),这些国家的政府一直在寻求经济发展的 途径,它们把目光转向了热带雨林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希望得到原材料和农业土地的使用权利,并从中获取商业利益。在巴西,森林砍伐现象严重,而且从森林流 失的速度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人们在伐出的空地上种植大豆、放牧牛羊;按照政府规定,砍伐森林还是获得土地所有权的一个途径,这进一步加剧了森林流失的速 度。在哥伦比亚,桑托斯政府已经将覆盖了当地近43%的土地的林地交给了采矿业,从严格的经济意义上来讲,这个项目的产出占到了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
然而,亚马逊并不是一片唾手可得的现成空地,这里居住着三千三百万居民。亚马逊2200多个居住区里散布着400多种本土文化形式,其中还不包括居住在城市和偏远地区的土著居民。最近有证据表明,大约有129个土著部落依然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
虽然亚马逊地区的很多项目都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旗号,但是迄今为止,大部分项目都是不可 持续的开采性项目。许多开发项目直接影响到了的原著居民生活了数千年的生态环境。原著居民对当地的环境和文化有发言权,虽然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并没 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落实这些权利。这一点必须要做出改变。

有些人希望从亚马逊地区获取利益,但是我们也要保护基本的生态系统,要平衡两者的关系难 度很大。事实证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具有破坏性,是不可持续的,即使是那些相对文明的做法也是如此。自然保护主义者的提议是必要的,很多时候也是成功 的,但是却难以满足亚马逊地区国家政府的需求。最近有研究指出,相比单纯依靠严密保护的林地,由原著居民管理的林地的发展状态更为健康。
人们开始团结起来保护亚马逊了。现在亚马逊地区几乎一半的领域都受到了某种形式的保护, 要么划为了本土居民保留地,要么列为了自然保护区。厄瓜多尔推出了Yasuni-ITT环保计划,承诺不开采Yasuni油田的石油,以减少碳排量并换取 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资金补偿。哥伦比亚的武装团体侵占了部分土地用于古柯树的非法种植,但是大部分原著居民生活的热带雨林却依然完好——不过采矿业对该地区 的威胁越来越大了。
有些发展项目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巴西贝罗蒙特大坝(Belo Monte dam)项目就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这是一个水电站项目,如果建成,辛古河流域的大片热带雨林就会被摧毁。在哥伦比亚,因为人们对无序采矿持反 对态度,政府已经暂停了新的探矿执照的发放工作,最近政府又规定,亚马逊保护区内的土地禁止用于采掘项目。
虽然这些努力在发展与保护之间的拉锯战中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并没有提出一个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替代模式,做到既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创造财富,又不会造成环境破坏。
要建立这样一种模式并不容易,尤其是可以复制并且能够大规模推广的模式。
很多开发项目对当地社会结构的破坏程度要远大于给当地带来的价值(体现在收入和服务等方 面)。有些项目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采矿项目开辟的道路让人们得以深入管制较少的偏远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毁林造田、偷猎或者伐木。大批当地居民受雇于这 些项目(经常有人鼓吹这增加了当地的就业率),但是他们也因此失去了自己传统的角色:长辈、教师、商贩等。现代生产流程(哪怕是以当地材料为基础的项目) 还会让可持续发展的本地经济土崩瓦解,以货币交换和外部商品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则会取而代之。新的薪酬体系会对一些原著居民产生一定的诱惑力,而有些人则更 偏向于传统的、不依赖于现金的生活方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因此变得紧张起来。
在2012年“里约+20峰会”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要分析各种因素,而且讨论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原著居民的意见——在过去的一万年间,他们一直与亚马逊相生相伴着。
按照国际规范,如果某个工程对原著居民和他们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影响,那他们有权利在项目 动工之前参与协商。这一政策的执行力度必须得到加强,我们要开通一个真正的对话渠道,而不是人浮于事。我们不能主观认定原著居民希望筑桥铺路,但也不能假 设他们只想把自己冻结在这个历史阶段,固步自封。原著居民应该有这样的选择:他们既可以按照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继续生活,又能够谋求发展。
各国政府要认识到,短期内能够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的项目并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大型采矿项目就是如此,虽然短期内这些项目可以带来大笔财政收入,但是对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说,这却是一场浩劫。
按照现行进展模式和西方发展思路来看,如果不想让热带雨林受到破坏,就要给开发商提供等同的市场和商务机会来弥补他们的损失。很多资源我们已经习惯于免费索取了,现在我们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但是等到评估完成,雨林可能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模式,必须要以服务人员的态度来对待大自然。我们依赖于这个复杂的自然系统,而且是它的一部分。保护森林不是一个买卖,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森林进行长期的保护和维护至关重要,这关乎整个人类的福祉,不论你是不是原著居民。
根本问题是,不论亚马逊要走向何方,道路的选择必须要以原著居民的意见为基础,这里是他们的家园,而且他们一直与森林和谐共存着。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安德烈•阿梅尼是“盖亚亚马逊基金(Gaia Amazon Fund)”的执行董事,该组织的网站是:www.gaiaamazonfund.org。
Copyright © 2011 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