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再光彩夺目
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开展了连续不断地反对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抵制社会主义保护主义诱惑的斗争。最新的战斗是印度计划允许外国直接投资有限度地进入零售业。批评家提出质疑,担忧政府没有能力保护中小贸易商抗衡沃尔玛、家乐福和其他外国零售业巨头的冲击。因此,政府马上退缩,强化了政府政策瘫痪的印象,没有能力采取措施进行众所周知的必要改革。记者阿肖克•马利克解释说,三年时间里,印度已经从全球化的典范变成了主要新兴经济体的落后者。他的文章提醒全球领袖,国内善治对参与全球化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坚持不懈地打击既得利益集团、与腐败、低效做斗争,同时娴熟地公众沟通,控制谣言和夸张性言论。他们需要确保全球化利益的公平分配,看到长期潜力,并有勇气冒风险和实现目标。----耶鲁全球
印度不再光彩夺目
印度在外国直接投资进军零售业问题上的倒退,暴露了妨碍其全球化成功的软弱无能的治理
Tuesday, December 20, 2011
新德里:这是有40年之久的社会主义经济残余影响的证据。印度每次进行创造财富的政策转变时,总是带有一种怨愤和做出牺牲的感觉,坚持认为它帮了世界尤其是美国和西方一个大忙。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以国大党为首的印度联合政府试图开放外国公司投资有组织的零售业。反对派的抗议很快迫使政府向后退缩。
这种退缩和改革僵局解释了印度在过去三年里如何从全球化的典范变成了新兴经济大国的落后者。在2008-09年,印度和中国引人注目地战胜了金融危机,它们被20国集团邀请参加高峰会,被期待为21世纪的商业活动开辟道路。但在2011年的太阳即将落山之时,印度经济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却在思考前方动荡不定的寒夜。
总理曼莫汉·辛格领导的政府已经提议,允许多品牌零售企业拥有51%外国直接投资。这将使沃尔玛和家乐福等被禁止在印度投资终端零售业的公司在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开店。辛格政府还宣布一项决定,将单一品牌零售企业---如英国玛莎百货或者苹果卖场等外国直接投资许可份额从过去的51%提高到100%。因为政府退却,有关多品牌零售企业的决定被取消,虽然推行单一品牌政策的变革会进行。
零售业中的外国直接投资争议非常说明问题,有三个原因。第一,它提醒人们,印度虽然是过去20多年全球化过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印度社会的很多阶层仍然对外国投资疑虑重重,过于相信彻头彻尾的怪异阴谋论。在过去两周,若干公众人物,包括在2011年印度反腐败运动中一举成名的甘地派积极分子安纳·哈扎尔,实际上把多品牌零售连锁店如沃尔玛比作东印度公司。17世纪初期作为贸易实体来到印度的东印度公司最终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政府,在18世纪中期成为印度的最高权力机构。
第二,抗议浪潮也显示,在印度竞争特别激烈的争吵不休的民主体制下,即便非常明显的必要的经济改革和政策变革也遇到种种困难。限制外资进军零售业是行政命令决定的,并不需要议会批准也不需要通过立法变革,但面对广泛的反对声浪——从共产主义者,到名称上右倾但经济主张混乱的右翼政党印度人民党,以及参与联合政府的小党尤其是控制孟加拉邦的草根国大党的敲诈,政府不得不妥协。
最后,该事件重新对辛格政府施加了要求恢复印度活力的压力。印度经济3年前一直以将近10%的速度增长,但现在已经显示出令人担忧的放缓迹象。印度2011-12财政年度(从4月到3月)的GDP增长可能低于7%,没有达到政府9%的目标。财政赤字肯定要突破2011年预算中许诺的4.6%,有可能接近6%。卢比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历史新低。
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如果和2010年同月相比,2011年10月工业生产下降了5.1%,主要商品领域的萎缩达到令人惊讶的25.5%,这显示企业家的悲观主义和投资新潜能的疲软。外国直接投资和印度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信心的下降也令人担忧。
无法遏制的通货膨胀和政府使用财政措施控制通胀的做法——印度储蓄银行在过去20个月里已经13次提高利率——造成了恶性循环。印度最著名的企业大亨马恒达集团执行总裁阿南德·马恒达在12月12日发微博说“经济处于灾难性风暴中。”
一个国家要在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中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就需要眼睛不仅仅盯着全球化,还要看到管理。这是印度的弱项。满足于快速增长的必然趋势,国会领导下的政府在面对取消管制、取消控制和亲市场的改革的必要性和政治合法性问题上,处于内在的两难困境中。虽然总理辛格显然相信经济增长是最优先选择,但国大党主席和政治老板索尼娅·甘地并不这么认为,她更喜欢的福利和救济项目,但由此造成的不断增加的账单已经造成破坏性影响。矛盾的是,她竭力要保护的农村选民实际上能从这次受挫的改革中获得最大利益。印度一个经济学家警告说,印度很容易成为另外一个巴西“我们在1960年代就一直听到巴西将成为下一个大国的说法。每隔几年就提出这样的希望,但从来没有实现。”
允许更多外国直接投资进军零售业的倡议是在改革陷入低潮之后出现的,是辛格试图打破政策僵局的一次努力。碰巧的是,他的政府过去几年一直受到连串腐败丑闻的打击,几乎耗尽了有限的政治资本。正如印度财政部长在暂停外国直接投资决定时承认的,这时候坚持零售业开放将可能给中期选举带来威胁。政府实际上是举白旗投降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充满活力的大零售业的存在可以为印度提供流通环节的办法,应对食品价格通胀、农业生产力低下和生产损耗等严峻挑战。采取印度信息技术产业使用的工资套利原则可能让印度农民未来成为有意义的食品出口商。此外,如果考虑到印度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私有消费推动的事实,像沃尔玛这样的零售业巨头的全球供应链条也能为印度消费者带来好处。
但是,有批评家用一直存在的“鸡先还是蛋先”的难题来阻止外国直接投资进军零售业。批评家们指出,全球生产商将涌入印度市场破坏印度制造业。还有人说具有政治影响力的中间商会吃亏,因此应该得到保护,尽管到最后他们会挤压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事实上,任何政策变革都会产生赢家和输家,但如果没有短期的动荡和风险,永远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潜力。
在实行经济开放政策20年后,印度政客应该逐渐认识到政策制订的基本真理。但因为某种原因,他们还没有或更可能的情况是故意忽略这一点。所以他们不愿意或不能够用充满吸引力的语言把经济改革和全球化的观念推销给国内选民。印度政治领袖或许在期待世界等待他们微调那种语言。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方可能决定抛下印度继续前进。
作者简介:阿肖克·马利克(Ashok Malik)新德里资深记者和专栏作家,为印度和外国期刊撰写有关印度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以及两者交叉的文章。2011年5月,他曾为悉尼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写过一篇文章“印度的新世界:外交政策制订中的公民团体”,论述了企业和公民团体对印度外交政策的影响。他的研究印度在改革后阶段私有企业发展的书《印度:创业精神》11月由拉斯特罗利出版社(Lustre Press-Roli)出版。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