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事务吸引愈来愈多的美国捐赠
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后,美国人勒紧钱袋子减少慈善捐赠。对此我们可以理解。然而,施惠美国基金会(Giving USA Foundation)的分析显示 ,2010年,投向国际事务的捐赠增幅达到大约15%,这是包括宗教性、健康性以及教育性慈善事业在内的所有门类的慈善事业中增幅最大的一类。专注国际事务的非营利组织吸引了5%的美国捐款,多于致力于艺术/文化/人文学科或环境/动物保护等门类的非营利组织所吸引的捐款。这股新兴趋势似乎同美国社会中包括反对政府对外援助在内的孤立主义格格不入。记者苏珊•弗洛切尔(Susan Froetschel) 写到,“与对纳税的态度截然相反,对捐赠的踊跃态度显示了人们极度怀疑政府管理资金和公平分配收益的能力。”“事实上,捐赠者想要直接控制自己款项的使用方式。”为了追求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新市场,一些公司正在加大向国际项目捐款的比重。新兴经济体可能缺乏相应资源去监管捐赠活动和非政府组织运行中的利益冲突。——耶鲁全球
全球性事务吸引愈来愈多的美国捐赠
即便处于经济衰退期,全球捐赠仍成为美国公司及个人新趋势
Tuesday, January 10, 2012
华盛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速度 骤降。由于处于经济低靡期,预计慈善捐赠会有所减少。实际上,全球经济衰退之后,在美国,捐赠量的确曾经下跌。然而,2010年美国向一些国际慈善机构的 捐赠却增加了,增幅据估算达到15.3%,是包括宗教性、健康性以及教育性慈善事业在内的所有门类的慈善事业中增幅最大的一类。
根据施惠美国基金会(Giving USA Foundation)的报告,由于互联网和社会媒体使人们获悉全球需求,全球捐赠成为一种新兴趋势。个人寻求全球的认可,而从新兴市场中赚取其主要收益 的公司则进行战略转变。这一趋势也展现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倾向,以及对那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诸如前总统克林顿和微软大亨盖茨之类的高调捐赠者的尊崇。
以盖茨为例: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2010年度报告显示,本年度拨出的款项中,约80%用于全球发展和全球健康,15%用于美国教育、图书馆和其他项目,有4%未以 项目的形式捐出。毫无疑问,用于疫苗接种、教育和稳定的善款最终会使所有人都受益。类似的还有威廉姆·J.克林顿基金会(William J. Clinton Foundation),该基金会2010年超过70%的开支也同样都用于一些全球性项目。
与这种捐赠截然相反的是美国的各种孤立主义倾向,包括反对对外援助,支持反移民立法,厌倦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担忧业务外包和增加国债。
与对纳税的态度截然相反,对捐赠的踊跃态度显示了人们极度怀疑政府管理资金和公平分配收益的能力。相反,捐赠者想要直接控制自己款项的使用方式,在那些有着各种令人揪心的迫切请求的受捐赠者中进行选择。
普通人家的捐赠动机不同于公司。研究表明,公司 的动机在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开辟新市场以及使股东获益。与国际捐赠携手并进的是国际销售。根据《福布斯》和《慈善纪事报》(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两家杂志联合编辑的榜单,现金捐赠最多的几家公司,或者说最慷慨的公司依次是沃尔玛、高盛集团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三家公司的现金捐赠额分别是3.19亿美元、3.15亿美元和2.19亿美元。
年度报告说明了一种全球现象的根本原因。《沃尔 玛2011年度报告》写道,“在去年,我们在其他国家的店面继续充当增长引擎,实现了12%的净销售额增长率。”该报告指出,国际市场构成沃尔玛的半壁江 山,国际市场的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1/4。“我们的国际领导团队正加快在包括巴西、中国、印度和墨西哥在内的新兴市场中的有机增长。”
沃尔玛大约7%的捐赠被用于国际性慈善事业,例 如全球妇女经济能力与信心促进项目(Global Women’s Economic Empowerment)。而且,即便美国政界回避气候变化等议题,像沃尔玛这样的美国大公司还是显示了在诸如可持续发展和二氧化碳减排等国际潮流中的领 导地位。
《高盛2010年年度报告》指出,金砖四国以及其他保持增长态势的经济体是“全球经济的脊梁”。“成长型经济与金融危机一样动荡且重要, 但我们仍认为当前的这个世纪将属于金砖四国以及其他成长型市场。” 高盛集团的收益,有一半源于美洲,而另一半则来自于欧亚两洲。
《华尔街日报》的丹·弗里德(Dan Freed)写道,排名第三的捐赠者,富国银行是美国四大银行中最不具国际倾向的一家,但是它“正在采取措施确保自己不会成为这场全球商业竞赛的失败 者。”一些非赢利组织充当着富国银行的帮手,比如全球影响力(Global Impact)就致力于在国际慈善事业与合作公司之间牵线搭桥,而全球上进(Upwardly Global)则对技术移民进行培训并为他们提供职业介绍服务。
《富国银行2010年度报告》强调,在扩展全球 市场的同时,要开展社区贷款并资助企业客户。它的捐赠仍旧集中在总部位于美国的组织。高盛集团并未对它的国际捐赠比重作出回应,但在12月却宣布了一项与 丹麦的战略合作。该合作旨在为创业者提供他们负担得起的贷款产品,是高盛集团的一个名为“万名妇女促进项目”的扩展部分。该项目为期5年,旨在为一些发展 中市场和新兴市场中的一些未受过良好商业教育的女性创业者提供商业教育机会。
据施惠美国基金会报道,总体而言,美国的慈善捐赠呈稳步上升态势,从1970年的不足250亿现值美元到2010年的2900亿现值美元。享受免税待遇的非营利组织从2001年的865,096个增加到2010年的128万个。
相较于个人捐赠,团体捐赠显得微不足道。在 2010年的2900亿善款中,有73%来自个人;而团体捐赠只占约20%。在2008至2010年间,美国经济困境使得个人捐赠减少约1%,然而团体捐 赠却增加了23.2%。宗教性慈善事业吸引了35%的善款,以健康和人性服务为主题的慈善事业,17%,教育性慈善事业,14%,尽管这些门类间有所重 合。
对国际事务的资助只占慈善事业支出的一小部分,在2010年吸引了美国善款总额的大约5%,超过150亿美元。与此相比,美国对外援助花费约450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家预算的1.5%。
在2005年,慈善组织管理委员会 (the Council of Foundations)的纳塔莉·安布罗斯(Natalie Ambrose )预测,全球捐赠会有一次上扬,她的依据包括新财富的产生和流转、全球危机以及联系更密切的全球人民。该委员会的2011年度报告《跨越边界:国际捐赠的 上涨》(Moving Beyond Boundaries: The Rise in International Giving) 写道,“因此,在这个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程度愈来愈高,变化速度愈来愈快的世界,孤立地思考或解决问题都属草率之举。”该报告主张,为了提高效率,应该对 优先事务的动机和共识进行数据分析。它还通过引征一位分析师的观点来呼吁加强社会对捐赠行为的褒扬。该分析师指出,“被认为在社会投资方面不慷慨且未积极 参与”会“令人尴尬又难堪”。
有关腐败或不当管理的报道会直接伤及捐 赠:2011年6月,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报道,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Tuberculosis and Malaria)所收到的善款被贪污,被贪污部分的比重高达2/3;7月,《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一位中国红十字会高级行政人员炫耀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福布斯曾从它的榜单上删除了一些慈善机构,因为这些机构捐赠价格为每片2美分的 灭蠕虫药,却在其财务报表中将该药品的价格标高至500倍。
美国对其慈善机构的监控比大多数国家都要紧,但仍缺乏问责制度,正如最近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丑闻所显示的。校董事会对赔偿方案有决定权,慈善网络的各环节间可能产生利益冲突。非营利性卫生保健机构、博物馆和大学的高级行政人员的年薪会远远超过100万美元。
美国预算办公室估算,从2011至2015财政年度,慈善组织免税政策的成本将高达3150亿美元。
想在慈善组织薪金制度和行政成本的监控方面赶上 美国,新兴国家的政府机构和媒体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英国慈善援助基金会(British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支持政府任命几位部长去监管市民社会,查问治理与监督标准,将捐赠额至少推高1.5%, 委托有关机构进行各种趋势的调查,确保针对跨境捐赠的税收机制(tax-effective mechanisms)正常运行,去鼓励金融机构资助慈善组织。
监督机构警告,如果慈善组织未能进一步提升其透明度,未能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未能推广会减少利益冲突的审计或记录保存制度,那么政府就会介入。
没有始终如一的全球治理,那些最大的公司和最富有的个人也不会丧失影响力。相反,美国的捐赠方式以及其对依赖税收的政府的抵制立场会在全球蔓延。
苏珊•弗洛切尔,记者,曾出版三部悬疑小说。
Copyright © 2012 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