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四年,美国就会对中国开火

谴责中国的贸易政策素来是美国大选的助选素材,而推测中的下任中国主席本周访美,可能会使该议题升温。根据贸易专家爱德华•格雷瑟尔(Edward Gresser)的观察,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模式了。在野党可能会谴责不公平的贸易做法,然而一旦上台,美国总统们很快就发现,很难遵守有关中国的竞选承诺。最有名的例子是,在1979年吉米•卡特实现与中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之后,罗纳德•里根曾承诺仍与台湾保持官方关系。共和党候选人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提出,要超越仅仅将中国归类为货币操控国(currency manipulator)的简单做法,发誓如果人民币没有升值,美国就要对中国的产品施加“反补贴税”。他还提出了其他一些建议,而那不过是重复奥巴马政府已经采取的措施而已。美国可以对中国指手画脚,但美国总统们的手脚受缚。除此之外,美国的消费者每天都在做出贸易决定,而且他们一次又一次表现出对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的喜欢。——耶鲁全球

每隔四年,美国就会对中国开火

美国总统候选人谴责中国不公平的贸易做法,而一旦上台后就会改变原来的主张
爱德华•格雷瑟尔(Edward Gresser)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12

中国症候群: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一起(上图);共和党候选人米特•罗姆尼在描述应如何制裁中国不公平的贸易做法

华盛顿:改用英国诗人雪莱(P.B. Shelley)的话来说,如果选举季节已在美国到来,那么对中国的抱怨还会远吗?
 
在美国,这是一个熟悉的模式:在野党挑战对华关系,而执政当局则会为之辩护,也就是从不 完美的局势挑好的说。据推测将担任中国下届主席的习近平,在本周开始了对美国的访问,他可以把对美国动态的第一手印象带回国内。无论哪一方获胜,在就职典 礼过后,美国的政策在本质上会依然如故。最富戏剧性的是,在1979年杰里米·卡特与中国大陆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之后,罗纳德·里根曾承诺仍与台湾保持 官方关系,而在1992年,比尔·克林顿曾提出把关税最惠国待遇同人权相挂钩。而一旦上台之后,两位总统都断定,他们曾经鼓吹的重大变化很有可能会弊大于 利。
 
很有可能成为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的共和党挑战者米特·罗姆尼,在贸易政策上提出了类似的重大转变。如果罗姆尼获胜的话,今年能成为被一条长长的闪光导火线所点燃的一年吗?可能不会如此。
 
对美国总统而言,对华关系是可以预见的挑战。这两个国家都是世界大国,对世界秩序有着不 同的看法。两国都深陷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这两个亚洲的“冷冲突(frozen conflicts)”里,而在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境况的出现可能将两国带入对抗之中,尽管这不太可能发生。两国的经济关系庞大,而且常常关系紧张。长期以 来,这些特征使这一关系成了辩论的焦点和批评的目标。有趣的是,对一名共和党候选人而言,作为他提出挑战的焦点,罗姆尼选择了贸易和国际经济,而非人权或 军事事务。他的竞选经济纲领里有个标题为“对抗中国”的章节,我们从中摘选了他列举的中国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
 
在许多情况下,中国的公司对美国产品进行了逆向拆解(reverse- engineer,即拆开原装产品,研究其内部结构以便仿冒),毫不尊重知识产权中的专利和其他保护措施,而这些对于我们的经济状况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推 波助澜,强迫美国公司将分享专利技术作为它们在中国经商的条件。美国商会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一些国际技术公司认为,这些做法是“世界上前所未见的大 规模的技术偷窃规划图”。中国不公平的贸易做法还包括通过操控货币,降低其产品的价格,影响到那些像我国这样与之竞争的国家。
 
按照罗姆尼的竞选计划,在严厉批评了奥巴马政府之后,他做出了一系列听起来是鹰派的、但实际上是中庸的承诺——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提出更多的贸易诉讼、加紧边境检查、鼓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定,诸如此类。
 
然而,罗姆尼的计划确实包括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承诺,该承诺与里根和克林顿在1981年和 1993年重新考虑的那些是同一类的。这就是超越将中国称作“货币操控国”的做法,进而承诺如果中国没有尽快使人民币升值的话,就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 税”。罗姆尼并没有说明这些税会有多高,但即便是在电话、电脑、衣服、鞋类和其他家居商品的税收上,有节制地增加十个百分点,都将会是一笔400亿美元的 巨额数目——大大高于今天美国总额为29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
 
罗姆尼的不满很有可能得到响应,因为美国的对华经济关系有很多可抱怨的地方。为时已久的对币值、进口压力和知识产权侵权的不悦,已经冷却了人们经商的热情。最近又有新抱怨加入,这次是来自白宫下属的情报机构“国家反情报行政办公室”在报告中提出的,来自中国的有针对性的网络袭击,目的是获取美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这要比所有罗姆尼叨叨不休的抱怨都更为险恶。正如美国驻世贸组织大使所指出的,中国显然也发展出了一种模式,即把反倾销关税当作报复性措施来使用,这是一项世贸组织规则之外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公众一同承担了商业上的挫折。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所做的2010年公共意见调查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中国是否有“公平贸易”,对此只有29%的美国人表示同意,与之相反,加拿大有81%的人同意,欧盟有68%,日本有58%,而墨西哥则有41%。可能更为重要的是,53%的美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美国而言是消极的。
 
但是,除了关税那个大方案之外,政府对罗姆尼的意见做出了相当出色的回答:实际上,早在 去年罗姆尼的小册子出炉之前,政府就已经很好地落实了其中很多内容。在过去的三年中,奥巴马政府已经提出了五项针对中国的世贸组织诉讼,其主题的范围涉及 风能补贴(wind-power subsidies)、鸡肉关税(chicken tariffs)、电子支付系统和稀土等;边境检查得到了加强;并且美国还对中国的汽车轮胎加收了有争议的2010年关税。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与一个新的白宫贸易执法中心一起——强有力地断言这一系列方案的功效,其可信度至少与罗姆尼支持自己政策的理由不相上下。
 
提出质疑的进一步理由则来自于对华关系的光明一面。中国既是大卖家,也是大买家。自金融 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主要的经济成功故事就是制成品(manufactured goods)和农产品出口方面达5000亿美元的飙升,其中对中国和香港的消费者和企业的销售额猛增了500亿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尽管自危机以 来,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陷入了困境,但制造业和农业则得到了增长,这给总体的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中国对金属、水泥、橡胶和能源的需求也有着更精妙的影响: 由于推高了资源产业的全球价格,中国已经在南美洲创造了一片商业繁荣,而南美洲则反过来购买它所能找到的所有的美国农业与采矿机械。
 
发现美国人对作为贸易伙伴的中国不满的同一份报告,也发现有68%的公众更喜欢“从事与 中国的友好合作和接触”,而只有28%的人想要“积极致力于限制中国力量的增长”。尽管贸易关系让人觉得受挫,但从实际而言,任何一种防范中国商品的可行 的竞选方案,都不曾满足过美国购物者们的需求。公众似乎认为中国是个难相处的贸易者,它与美国的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相比是不公平的,这就很值得奥巴马政府和 罗姆尼的竞选团队所提出的、在协议的执行上采取鹰派的立场。但是,美国购物者们也喜欢商场中那些负担得起的商品,并且对新的国际对抗感到忧虑。
 
尽管在对华经济关系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但是在早前的紧张时期里使美中政策保持平稳的根本 原因,至今依然没有改变。这两个国家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且是最大的军事强国——中国至少有潜力成为军事大国。两国政府都清楚地认识到了冲突的可能性, 也都很可能会继续认为这样的冲突是灾难性的。
 
可以说,从70年代至今,美中政策或许是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选择范围内进行运作的。小改小 变一直在发生,而事实证明,改变该政策在安全或贸易方面的基本原则的做法,总是面临着比批评人士所预想到的更大的挑战。这一点对于1981年的里根而言是 这样,对1993年的克林顿而言也是如此,并且无论2012年的选举辩论如何火爆,这一点对于2013年而言很有可能还是一样。
 
 

爱德华•格雷瑟尔是位于华盛顿的全球公共事业基金会(GlobalWorks Foundation)下属的贸易与全球经济智囊机构“进步经济”(ProgressiveEconomy)的主任。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