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仔看世界

冷战后亚洲年轻一代专业人士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心。这种乐观主义体现在亚洲商会、《时代》杂志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组织举办的“2020亚洲挑战”征文比赛。位于香港的亚洲商会的执行主任马克•克利福德与人合编了《虎仔看世界:亚洲新一代的视角》一书,里面展示了中国、印度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年轻作者洞察力丰富的思考。受惠于父辈的勤劳和牺牲,这些所谓的虎仔期待亚洲能持续保持繁荣。该群体普遍相信政府和技术,清楚认识到亚洲多样化族群之间相互竞争的优先考虑。该群体也重视区域经济融合和国家间的相互支持。虎仔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机会感到满意,正如文集中作者之一、来自印度的罗希特•帕萨科所说,“未来十年肯定是亚洲的十年。”---耶鲁全球在线

虎仔看世界

“2020亚洲挑战”的年轻作者坚定地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马克•克利福德 (Mark L. Clifford)
Monday, February 20, 2012

充满希望的旋律:亚洲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充满自信地展望未来。

香港:亚洲年轻人拥抱全球化,就算是全球经济危机也没有让他们把自己关闭起来。
 
亚洲新兴一代对亚洲有一种扩张主义的看法。他们支持实用主义的、不断递增的市场自由政 策,正是这些政策一直支撑亚洲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他们渴望在此基础上把整个区域融合起来。简而言之,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区域合作和一体 化。巴基斯坦的哈瓦贾•阿里•祖拜尔说“现在不该考虑自己的个人事务,而是时候在更广阔层面上进行思考了,在国家层面上,亚洲层面上。”
 
亚洲商会、《时代》杂志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组织举办了“2020亚洲挑 战”的征文比赛,比赛要求祖拜尔和其他参加者指出未来10年亚洲面临的最大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虎仔看世界:亚洲新一代的视角》一书就是从参赛的将近 400篇文章中选择了80多篇编辑而成。这些文章涉及到教育、不平等、人口、环境、政府管理、地缘政治和亚洲人身份认同等。虽然美国人和欧洲人对亚洲的崛 起感到苦恼,本书中的亚洲年轻人担忧的则是糟糕的教育体系、效率低下的政府管理、低劣的工作和不断恶化的环境。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代际构造转型。虎仔的祖父辈经历过战争、革命、去殖民化和长期贫困的时 代。他们的父辈埋头苦干,从不质疑。多数时候,父辈们有工作可干就感到幸福,是所谓“亚洲奇迹”的大脑和肌肉。半个世纪空前规模的经济增长就建立在他们的 鲜血、汗水、和辛苦劳作的基础之上。
 
除了少数例外,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已经消除了生存威胁,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经济和政治发展 上。该地区的许多国家第一次有机会思考集体身份的大课题,许多文章呼吁加强合作以解决影响亚洲的经济、政治、移民和金融等挑战。亚洲年轻人也渴望加快推动 已经开始取得的进步。菲律宾的马里克特•曼纳朗写到“亚洲应该把争取繁荣作为共同的目标。”
 
虎仔成长于不寻常的和平和空前繁荣的时代。这是改革的时代,不仅中国和印度而且整个亚洲 都在改革。他们不记得毛泽东主义或苏联,但他们知道因特网、卫星电视,生活在“永远在线”的信息世界。除了最贫困的村民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拥有繁荣和自由 的世界的想法。无论是最新的手机还是政府政策,他们的心中都有全球性的标准。他们觉得自己的国家没有理由不以那个标准为目标。印度的罗希特•帕萨科说, “未来十年肯定是亚洲的十年,”但大的绊脚石是政府管理混乱。帕萨科补充说“善治的最大障碍是腐败,”他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性和政治性改革措施,如政府管理 的透明和问责、媒体自由,最重要的是通过扩展印度仍处于胚胎阶段的国民身分资料库系统来增强信息技术能力。
 
面对大量的信息,难怪虎仔的期待常常超越了现实。在印度他们被称为“急匆匆的一代”。他 们对问责、透明、结果的要求可能对政府和公司形成持续的挑战。生活会越来越好——并继续美好下去,人们很容易说这是虎仔觉得理所当然之事,但与其说是他们 的权利意识倒不如说是期待。这种越来越高的期待让虎仔成为现状的最主要支持者,参赛文章不支持激进的体制变革,更不要说呼吁革命了。相反,大部分虎仔希望 走制度改良的道路,他们相信政府和国际组织有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种对国家和区域性、多边组织的信任正是那些撰写亚洲身份认同的许多人的基础。亚洲货币共同体的需要已经浮上台面,虽然作者认识到这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其他参赛者鉴于香港和新加坡的高水平政府管理,挑出这两座城市作为区域组织能够繁荣发展的地区。
 
经济发展是促使区域融合的最重要力量。此次征文比赛使用了世界银行对年轻专业人士的定 义,欢迎1978年以后出生的亚洲人参加。在冷战最后的几年,他们还小,只有年纪最大者才记得苏联。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局限 性,正是亚太经合组织开启了在整个区域建立纽带的尝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双边贸易协议迅猛发展,单单在东 亚,协议数就已经从2000年的3个增加到当今的几乎50个。如果从覆盖的人口上来说,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是世界最大的。这些组织作为积极的力量间接 地支持了区域和国际协议的观念。
 
使亚洲与西方分离似乎是主题之一,但并非恶意的呼吁。相反,人们认识到随着亚洲的发展, 它需要密切关注自身来解决问题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从前的东西之分或南北之分似乎并没有在这一代人身上引起共鸣。卢姝杏写到“重要的不是与西方分离,而是 减少依赖、增加多样化、并最终找到亚洲的适当位置。”
 
亚洲是多样化惊人的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活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来使用的就超过 2300种。单单印度一个国家就有22种官方语言和400多种其他语言,印度尼西亚有700多种语言。该地区的民族多样性也非同寻常:中国有55个获得承 认的少数民族,印度有超过2000个民族。
 
考虑到这种多样性,仍然存在许多忧虑并不令人感到吃惊。印度让邻国感到紧张。尤其是在南 亚的恐怖主义和地方冲突是依然存在的问题。穆斯林社区和邻居的紧张关系也依然存在。中国让该地区的作者感到不自在,因为中国的意图确实存在不确定性。虽然 如此,正如新加坡的曾洁琳所写,虽然对中国感到恐惧,“但最大的噩梦不是中国崛起,中国不崛起才有噩梦到来。”
 
亚洲年轻人预测的未来是集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越来越依靠本土的、实用主义的亚洲。它将不是反西方的,但将不再对西方亦步亦趋。他们的肩膀上没有殖民统治时代及其之后的芯片。他们的亚洲包含了越来越多的自豪感,必将缓慢地建立起自己的制度。
 

 

马克•克利福德是香港亚洲商会的执行主任,与詹妮特•保罗合著《虎仔看世界:亚洲新一代的视角》。阅读节选请点击这里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