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孤立——上篇

西方国家运用制裁来推动独裁政府顺应普世价值。这一期耶鲁全球上下篇系列评论文中,文章作者考查了两个国家的经验,探讨制裁的成效。本系列的上篇中,驻香港记者菲利普•鲍林(Philip Bowring)分析认为,如果改革开始了而制裁措施还不取消,那么制裁的成效可能减弱。自从1988年缅甸将军发起政变并残酷镇压反对派以来,美国和欧洲宣布对该国进行多重的制裁,然而,伤害的是该国的旅游业和纺织业,对该国精英的利益和采矿业,却无多大影响。曾身为将军、如今成为总统的吴登盛希望发展本国落后的经济,为了消除中国的影响,他向美国示好以及进行有限的选举。长期的反对党领导人、民主的倡导者昂山素季,在选举中大举获胜。鲍林写道,民众要求改善的呼声越来越高,他提出警告说,让民众失望可能会强化强硬的保守势力。鲍林极力主张变革,结束惩罚性制裁,支持改革中的动力。——耶鲁全球

终止孤立——上篇

为加快缅甸政治改革,西方国家要尽快解除制裁
菲利普•鲍林(Philip Bowring)
Monday, April 23, 2012


仰 光:美国拟放松对缅甸的经济制裁,英国也宣称暂停制裁,其它欧盟国家极有可能也紧随其后。但由于缅甸长期遭受磨难,因此所有这些举措仍不足以响应要求真正 变革、进行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机遇。如果西方国家真的认为,实施制裁是旨在帮助缅甸人民,而非仅仅对军事独裁暴行表示不满,那么西方国家会迅速转变,为正在 进行的变革提供动力。西方国家应当接受吴登盛总统的改革承诺,即使只是明面上的,因为政权更替并非仅仅是民主偶像昂山素季取代他的总统位置,而是要取代保 守派军人及其党派支持者。
 
民 众期待改善生活水平的呼声日益高涨,仿佛昂山素季的精神能带来物质好处,就像她的精神带来一定程度的自由与民主一样。民众的失望可能会引发军队中的保守势 力以及从营私植党的资本主义中获益的缅甸精英的反扑。对缅甸实施制裁的国家,无论是从他们自身的利益出发,还是从6千万缅甸人民的利益出发,都有义务为缅 甸人民战斗在最前线,在缅甸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衰退后,努力提高缅甸的社会和经济形势。相较于运用制裁为昂山素季争取更多的政治好处,这一问题更加重要。
 
至 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吴登盛总统近来颁布理性的经济政策,使得社会更加开放,种种举措让多年来支持昂山素季民主抗争的经济制裁具有了正当性。然而,长期的 制裁导致这个国家的经济形势非常糟糕。这些制裁同样让极小的一部分与军事相关的权贵阶层,从那些基本上不受制裁影响的产业部门中渔利,比如石油、天然气、 玉石、毒品、木材这种采掘型工业以及与中国和泰国的各种跨境贸易。与此同时,因这些制裁措施遭受最为惨重的损失的,是惠及绝大部分民众的纺织业及其他劳动 密集型出口产业、旅游业和农业。实施损害上述产业部门政策的那些国家,现在应当直接优先考虑支持这些产业,集中措施立即着手恢复这些产业。
 
在 结束制裁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已经提出了一些鼓励措施,但是美国的行政指令与法律间的复杂性,预示着解禁之路漫漫。这些已提出的措施的实际影响, 仍然还有待明朗,这是很重要的,因为美国金融制裁具有全球性影响,例如,继续禁止使用诸如信用卡这些通用结算方式。英国仅仅是暂停制裁,缅甸似乎必须经受 类似“观察期”的考验,并且如英国所愿的,能实现比中国、越南和很多其他国家标准更高的自由。
 
然 而,缅甸已经开始改革其经济体制,使其更加合理,而要维持这一进展,迫切需要帮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缅甸现在已拥有了反映实际供需的汇率,取 代了种种人为操控的、只对少数权贵有利的汇率。缅甸正在计划减少和理顺一系列妨碍或扭曲贸易的进口管制和出口征税政策,目标是重建一个主要由私人经营的银 行体系,可以吸引储蓄和提供信贷。但是制裁措施仍旧阻碍了缅甸与外部世界的交易,更遑论西方银行资本和专业知识进入这一体系。
 
潜 在的投资者们蜂拥至缅甸,寻找投资机会,尤其是对自然资源的投资。但缅甸首先需要的,是惟有外部制裁解除之后所带来的更好的商业基础。其次需要的是更多的 物质基础,尤其是能源,没有能源,一切产业发展都是无本之末。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希望提供援助,但却仍旧受限于美国的制裁。
 
缅 甸需要发展纺织业和其他能够为城市人口提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香港的制造商和物流公司参观了缅甸之后,对该国的发展前景欣喜不已:低工资、具备基本的 文化水平,并打算与其他亚洲中心开展往来。但只要贸易制裁还存在,机会就会少之又少。如果欧盟市场可以给予越南和柬埔寨的很多劳动密集型行业优先地位的 话,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给予缅甸同样待遇呢?
 
缅 甸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是报道的关注焦点。缅甸的出口在增长,而西方集团正在寻求与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企业竞争,考察和开发新的领域。但现实情况 是,缅甸的油气出口前景看似很大,而这是由于国内能源供应非常之小。在缅甸,不仅制造业非常之小,而且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还没有电力供应。6千万人口 中,仅有大约20%的人口用上电,仰光的电力供应都很不稳定,除了最整洁的居住小区以外,商业闹市的街道上到处充满了路边发电机的气味。
 
天 然气在将来可能有用,但是跟越南一样,经济的复苏必须建立在农业出口和低人力成本制造业上面。发展潜力现在存在着,将来同样也会存在。然而,如何实现是一 个大问题。技术专门人才短缺、曾经是这一地区最高的教育水平因多年来的孤立而急剧下滑、占主导地位的政府机构颁发了很多只让其官员获利的规则。腐败根深蒂 固,且没有像中国和越南的共产党那样的最高权力机构。因此,推行变革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形就要求启动大规模的教育计划予以支持,考虑到缅甸曾经是英国殖民 国家这一遗产,说英语的国家就最适合来提供这种教育支持。
 
外 国直接投资的规模,最初将会受限于缅甸很小的经济规模以及来自邻国中国和越南在制造业上的竞争。投资者也愿意与当地现有的屈指可数的企业集团进行合作。由 于双方之间的合作,这些企业大部分都蓬勃发展,但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由那些抓住机遇、能够适应变革和垄断终结的企业家经营的。随着这些企业集团试图从小池 塘里面的大鱼,扩张成为与马来西亚、泰国和其他国家同样条件下类似的企业集团,同样也就亟需资金。
 
至 于大多数其他的缅甸工商业者的底线,就是他们打心底里希望他们的国家再次获得平等对待,不再被遗弃或是成为笑柄。为着这个原因,他们需要他们的国家向全世 界开放,尤其是西方国家,西方国家长期将他们拒之门外,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相对较少)则与缅甸发展联系。事实上,如果说缅甸的民族主义过去是 由对抗外国人所推动的,比如对抗英国的殖民主义、印度、中国和其他的外国贸易商,那么,现在的民族主义者则寻求恢复与西方国家、印度以及其他国家的邦交, 以抗衡中国资本的影响力、泰国和中国贸易的支配地位。停止说教并施以援手,才是西方国家的正道。
 

 

菲利普•鲍林(Philip Bowring),驻香港专栏作家,《远东经济评论》前主编。

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