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外国干涉问题上表现出新的灵活性

在社会积愤和网络传播的刺激下,抗议浪潮迅速蔓延到整个中东地区,世界各地的独裁主义政权都密切关注。世界大国不得不表明立场,要么站在残酷的、腐败的、甚至患上妄想症的独裁者一边,要么支持要求正义和人权的公民。因为中国的投资已经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中国不得不竭力为其长期以来坚持的尊重国家主权的原则辩护。有些分析家宣称,在利比亚、叙利亚、或苏丹问题上,中国的政策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本文作者约翰•拉格科维斯特则分析了中国会考虑干涉他国时必须满足的条件:该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区域组织认可;军事行动使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可能陷入危险之中;目标地区有提供能源或其他资源的潜力;中国公民的生命面临危险。中国声誉为此遭受的影响则不是那么重要。拉格科维斯特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灵活性将越来越多,他说“虽然中国仍然珍视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规范的框架之中。”——耶鲁全球

中国在外国干涉问题上表现出新的灵活性

中国追求全球影响力,为此调整了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立场
约翰•拉格维斯特(Johan Lagerkvist)
Tuesday, May 29, 2012

国家主权与实用主义:在中国谴责西方干预之时,中国公民撤离利比亚(上);中国没有批评苏丹,因为中国工人在那里帮助开采石油(下)

斯德哥尔摩:2011年1月,一个名叫穆罕默德•布亚齐兹的水果贩子在突尼斯西迪布济德市自焚,从而点燃了阿拉伯之春的星星之火。从此以后,北京领导人就一直在努力应对追求民主的年轻人的反抗行为在中东和北非引起回响所带来的政治余波。
 
中国最初的反应是呼吁稳定,恢复常态,高举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旗帜。这个令人熟悉的本能反应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逻辑产物,该原则是毛泽东1949年确定的中国外交政策指南。
 
但 是,在阿拉伯世界的局势演变中,北京的立场发生了令人吃惊的转变,从反对外国干涉内政转变为对2011年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案投了弃权票,该决议 案旨在阻止卡扎菲政权屠杀利比亚反抗的群众。接着在2012年2月,中国退回到不干涉内政的一贯立场,与俄罗斯一起投了反对票,否决了旨在终止叙利亚恐怖 的暴力活动的决议案。
 
中 国在国内冲突问题上摇摆不定的立场令学者和政策制订者感到困惑不解。如何解释中国最近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行使否决权的行动呢?我们可以从之前中国对苏丹内战 灾难的行动中看出一些端倪。虽然中国仍然珍视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规范的框架之中。
 
众所周知,在涉及台湾或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政策问题上,中国不能容忍任何批评,但人们不大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中国会接受对远离其本土的国家的主权侵犯。中国立场的转变很容易让人理解为纯粹是出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和资本家扩张等动机。
 
但 是,喀土穆、朱巴、和北京这三个首都有在对方看来的脆弱之处。南北苏丹,尤其是南苏丹,迫切需要外国投资以便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在苏丹有超过125亿美元 的石油投资,其中大部分是在引起争议的地区阿卜耶伊和南部的科尔多凡省的油田,中国因此既有相当的影响力又非常脆弱。在喀土穆和朱巴两个苏丹政府不断加剧 的边界冲突中,中国的势力和潜在协调者角色体现在4月29日的协议上,中国和南苏丹就基础设施建设达成一揽子协议,主要包括价值80亿美元的贷款和投资, 不过这笔庞大的款项并没有得到中国政府官员的证实。
 
当 然,中国对稳定的担忧是出于自身金钱利益的考虑,但是让北京变得脆弱的其他因素也决定了中国在苏丹的行动。中国关心它的声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 举行之时,国际积极分子和美国国会议员将这一事件称为“种族屠杀奥运会”,指责中国对达尔富尔地区的灾难漠不关心。为此,中国迅速采取行动。2006年9 月,北京特意说服苏丹政府接受联合国安理会1769号决议,批准了联合国与非洲联盟达尔富尔特派团联合维和行动(UNAMID)。正如中国就达尔富尔危机 作为“人道主义灾难”所发表的声明显示的,北京能够容忍普世性的人权话语。
 
因 为这些冲突对中国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北京除了采取行动之外没有多少选择。自2007年以来,在苏丹的油田和建筑工地上工作的三万名中国人和中国在南苏丹科 尔多凡省的石油开发就不断受到攻击。2008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名中国工人遭到绑架。同年1月28日,反政府叛乱分子绑架了29名中国建 筑工人。这些事件和2011年数千中国人从利比亚的撤离都被中国大众媒体和普通公民以微博形式现场跟踪报道。
 
因此,除了中国在该国的投资利益和来自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压力之外,国内公共舆论对北京决定不阻挠西方支持的联合国利比亚决议的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利比亚局势的迅速恶化使身陷利比亚内战的三万五千多名中国人面临迫在眉睫的危险,他们在2011年3月被接回国。
 
中 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否决行为摇摆不定,反映了它经济与全球的融入程度不断增加,以及海外中国移民不断增加的影响,全球各个角落包括最不稳定和冲突最频繁 的某些地区都有中国人。中国行使否决权也说明了它兼顾其他国家提出的要求的必要性,它们希望中国肩负维护国际安全的更大责任,承认国家保护责任(R2P) 的新规范。
 
因此,若干重要性越来越大的新因素影响了中国立场上的改变,不再坚持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和不干涉内政等绝对主义立场。
 
有些趋势非常明显。要让中国接受在另外一个国家的领土内进行干预的做法,该议题就必须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区域组织必须赞同这些行动。
 
而且,下面四个问题中至少有一个或几个肯定的答案:第一,军事行动是否令中国的经济影响力陷入危险之中?第二,中国投资的程度是否很高和开采资源的前景是否光明?第三,中国公民的生活是否面临危险?第四,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全球舆论中的形象是否受到破坏和玷污?
 
就利比亚来说,中国接受干涉是因为自身的商业利益,中国公民的生活面临威胁,国际舆论的消极影响,以及来自西方和阿拉伯联盟越来越大的压力。
 
但是,在叙利亚,只存在最后一个因素,在中国看来也是最不重要的因素,即中国的形象。虽然叙利亚的国内冲突因为世界大众媒体的高度渲染而国际化,但是西方在国家保护责任上的犹豫不决增加了北京坚持其不干涉内政的传统立场的可能性。
 
而且,投否决票的盟友俄罗斯的利益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西方国家对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的解释,以及北约成员国英国和法国迅速对利比亚实施禁飞区的做法,都让中国产生一种被西方国家“出卖”的感觉。
 
利比亚、叙利亚、南北苏丹最近的和仍在持续的危机显示中国在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上采取个案处理的变化趋势。显然,中国已经不再坚持古老的保守立场和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但 是中国未来的立场如何仍然并不明确,随着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以及在有暴力冲突的国家内摸索着寻找新立脚点,其立场将继续变化。有时候,比 如在利比亚,中国地位的变化使它有必要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不那么僵化的立场。但在其他情况下,如果没有物质利益,也无需担忧中国公民的生命时,传统风格的僵 化立场会让他们感到更舒服些。
 
中国在国家主权问题上的立场转变意义深远,可能会带来许多西方国家所期待的中国成为更加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态度。但是,在干预主义和中国默许的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的观念之间,北京需要维持平衡。不确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中国在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上的更多退却可能促成适合北京的更灵活的方式,不过,这将违背大西洋两岸世界的国家利益。
 

                       

约翰•拉格科维斯特正在撰写一本论述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关系对世界的影响的书。作者将在文章发表日期后的一周内回答读者的提问。

2012年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