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美国制造业复苏的七大理由
期待美国制造业复苏的七大理由
新泽西纽瓦克市:按照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最近的一份研究,自2001年以来,因为与中国的贸易赤字,美国已经丧失了280万的就业岗位,其中70%在制造业领域。实际上,到沃尔玛或者梅西百货公司购物的消费者已经很难找到美国生产的商品了。
制造业在美国GDP中的比重现在确实只有12%到15%,从根本上说, 美国是服务经济。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商,如果从每个工人每小时工作的附加值来看,其生产率仍然天下无敌(见表-1)。美国制造业的工资平均是 每小时34美元,这是中国每小时1.6美元工资的21倍。每个美国工人为产品增加的价值是145000美元,远远超过德国、法国、日本的工人,是中国工人 增加的价值13700美元的十倍以上。
主要的解释是美国制造商在自动化设备上的投资。而且,美国劳工接受的训 练比中国劳工好。类似的生产力排名也可以从每小时的美元附加值上看出:美国工人每个小时的附加值是73美元,高居榜首,中国工人每个小时只能增加7.19 美元,日本、德国和法国工人的贡献则在63美元。中国只是在“每一美元工资的附加值”这个数据上领先美国和欧洲,不过,这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小时工资太低。
2012年,七大因素的汇合说明美国制造业能够看到强劲的复苏。曾经转移海外的就业岗位现在已经回流到包括汽车业在内的产业领域,甚至回到不大可能出现的家具和电视行业。
过去十年,美国工人下半部的工资若按真实购买力计算有较大下降,如果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如此,但美国制造业的对手如中国和日本的工资则在上升。
与过去相比,美国工人工作时间更长,速度更快,也更加焦虑。因为自动化 程度增高、灵活性加大、国内企业外包和担心下岗,幸存的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在过去8年中很少或基本没有增长,但他们的产量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大幅度增 加,每个职工的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美国人每年工作1800小时,大概和日本工人一样(见表-2)。位居榜首的是韩国,其企业文化阻止工人在老板走开之 前回家。相比较而言,德国人和法国人的工作时间比美国人少19%。
过去十年,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相比贬值了,这使得进口更昂贵,但在美国 国内生产及美国出口的竞争力增强了。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商,也是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商(见表-3)。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一美元相 当于人民币8.27元。但是到了2012年,人民币已经升值超过30%,一美元相当于人民币6.3元。在中国许多出口商看来,对美出口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不 盈不亏汇率是一美元相当于人民币5.5到5.8元。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更多的中国公司将放弃出口,专注于国内市场,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
中国正经历工资的快速上涨。在中国制造业集中的东部沿海,有些公司已经感受到劳动力短缺,工资每年增长幅度在20%左右。
燃料价格翻了一番。对运输成本昂贵的产品来说,能源成本上升将大幅度增加进口的成本。运输大件商品变得更昂贵,因此,中国的白色货物大制造商海尔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开办了工厂,在那里,跨越太平洋运来的部件由美国工人组装完成。
交货压力和灵活性的压力。面对变幻无常的时尚潮流必须灵活应对的商品,或者按照日程计划,要求零部件必须在几天内送达并进行组装操作的压力,需要将零部件生产商集中安置在离美国组装操作更近的地方。
最近一些年的自然灾害和破坏已经让全球供应链受到惊吓:冰岛的火山爆发、泰国的河水泛滥、太平洋的海啸都让美国和欧洲的生产线工厂等米下锅,因为来自受影响的地区的零部件没有办法装运。
当然,不是所有因素都是积极的。三个因素可能抑制美国制造业的复苏。
贬低科学和工程教育价值的文化。如果和体育、电影和媒体大腕相比的话,“书呆子”、“怪人”、“死读书的傻帽”属于社会等级的底层。强调速效和即刻满足的文化打击着学生学习数学、工程和其他挑战性课程的积极性。
太多学生追求普通的大学学位。按照万宝盛华集团(the Manpower Group)2012年5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熟练的从业人员、工程师和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持续存在,“将近一半的美国雇主迫切希望找到填补关键任务岗位的人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23%的大学学位在工程、科学或数学领域,但是在美国,这些学位只占15%,在这些领域中,有四分之一的本科学位和三分之二的博士学位由外国学生获得。
美国公司缺乏见习培训体系。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其他国家如德国,其他教育途径也能让人获得技术领域的证书或资格证,公司对职工进行某种技术培训,然后就能保留待遇丰厚的岗位。某些美国公司试图采用这种方法,G•布西在《华尔街杂志》4月份的一篇文章中特别谈到这一点。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派遣新员工到制造业现场接受短期训练,或者资助高中学生到大学进行为期两周的精益制造(lean manufacturing)夏令营。
但 不太当真。很少美国公司提供见习培训,而且只是在美国特定地区才有。与德国不同,美国是流动性很强的社会。一个家庭通常每隔五年就要搬一次家。在公司能很 容易裁减工人和工人很容易跳槽另谋高就的环境中,公司不愿意在工人培训上投资,结果眼睁睁看着技术工人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去。当今的经济低迷可能减少美 国社会和工作的过度流动,这或许令公司和工人都更好地认识到见习培训项目的好处。
时 间对美国的制造业复苏来说非常有利。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泡沫年代不同,在未来一些年可能会持续的新的经济条件意味着更清醒的社会态度、大学更多职业为中心的 专业设置、更努力地钻研更难学的科目、工作中更少跳槽、更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以换取公司在岗位培训上的投资和更大的工作保障。总而言之,未来的某些方面可 能更像底特律称王的日子,那时,技术熟练的专业工作意味着安全可靠的职业前景和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标准。